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历届回顾

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历届回顾

阅读量:3859254 2019-10-27



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是在新时代体育改革发展的新阶段举办的一次盛会,将于2019年11月1日-3日在江苏南京举行,由南京体育学院和南京大学共同承办。
全国体育科学大会是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办的国内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最大规模、最高层次、最高水平的综合性体育学术会议,迄今已在北京、湖北、山东、上海、浙江等地举办了十届。关于前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你了解多少?举办地、时间、成就、意义…,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噢!一起回顾前十届体育科学盛会,现在启程。
首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01
 1964年11月
 中国北京
1964年全国首届体育科学报告会于十一月末在北京召开。大会录取论文109篇,与会人数126人。
(因时间久远,暂未找到更多大会相关信息。)

02
第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1980年12月
 中国北京
1980年全国体育科学报告会于十二月中旬在北京召开。大会报告、小会报告和列席报告的体育科研论文共有260多篇 , 其中江苏省体育科研界参加的各种报告共有23篇。

第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03
 1987年10月
 河北石家庄
第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学术报告会于1987年10月15一19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科技大厦举行。出席第二届科学报告会的有正式代表252人,列席代表231人,特邀代表60人以及日本体育学会代表团和香港地区的3位学者。
这次大会贯彻了“双百”方针,交流了近年来的学术 研究成果,探讨了当前体育科技的发展趋势,明确了今后学术研究工作的努力方向,较好地完成了会议 的各项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
本届报告会是采取会议报告和书面交流两种形式进行的。在大会报告中, 有8个二级学会做了学科发展综述或专题报告,有5篇论文在大会上进行了交流, 香港学者也分别在大、小会上报告了论文。在小会上,除宣读论文外,还进行了学术讨论。日本体育学会四位学者听取了大、小会论文报告,并和中国同行进行了三次专题座谈。几天来, 代表们踊跃参加会议,认真进行学术报告,积极开展学术争鸣, 不仅会上互相学习,而且会下共同切磋, 使得学术讨论更加深入。特别是不同学科的同志之间广泛地进行交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会议发扬了学术民主,学术空气十分浓厚。
本届报告会的征文工作是从1986年开始的, 到1987年6月底止,共征集论文1082篇,通过评审,录选了412篇,其中会议242篇,书面交流170篇。通过征文工作可以明显看到,近年来我国的体育科技研究有了较大的进步。从征文的数量来看 , 已经远远超过了第一届报告会的621篇。从论文选题来看,涉及到几十个学科和运动项目。从来稿地区来看,除台湾省外, 已遍布全国各省 、自治区和直辖市。从论文的作者来看,有体育系统的科研人员、体育院系和普通学校的教师、卫生系统的医务工作者、运动队的教练员和管理人员以及有关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录选论文的作者中, 具有中高级职称的近70% , 中青年占80%以上。这一切都表明,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一支学科多、地区广,以中青年为主体、老中青相结合的科技队伍 , 这支队伍正在迅速地发展壮 大。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体育科学的学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从总体来看,本届报告会的论文反映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了新的发展。
第二,科研为实践服务的目标更明确了。
第三,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手段在不断更新。

04
第三(四)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1992年12月
 山东潍坊
第四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于1992年12月8日在山东省潍坊市渤海宾馆召开。国家体委主任、中国 体育科学学会理事长伍绍祖主持了开幕式,国家体委副主任袁伟民就近年我国体育科技事业的发展和加快体育科技体制改革问题作了重要讲话。大会于12月11日闭幕。
大会向26篇优秀论文的作者颁发了证书及奖金。受中国奥委会的委托 , 伍绍祖主任向北京市建筑设计院颁发了国际奥委会1992年体育建筑奖。出席本次大会有正式代表287人, 列席代表180人, 特邀代表33人以及台湾、香港的8位专家学者。本届大会在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努力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技兴体”的思想,认真 执行双百方针, 交流了近几年来的体育科技成果, 探讨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体育科技的改革与发展问题。大会的征文工作从1991年 7月开始 , 至1992年6月底止,共征集论文1830篇。经过142位专家评审, 录取论文538篇 , 其中会议宣读269篇, 书面交流269篇。大会除了3个特邀大会报告外, 分6个专题和13个学科进行学术交流。
一些分会、专业委员会在协助搞好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的同时,分别举办 (或与其它单位合作举办) 了“群众体育学术研讨会”、“体育美学论文报告会” 、“体育社会学研讨会”、“体育哲学研讨会”、“训练学研究研讨会” 、“第一届全国举重论文报告会” 、“第三届全国游泳科学论文报告会”、“全国体育领域计算机应用学术会”“CYBEX””测力系统学术研讨会”。全年共举办学术活动14项 , 征集论文2270篇,录取论文800多篇,与会人员1000人。
大会反映出我国体育科技工作五年来取得了可喜进步。从统计数字可以看出:
(一) 征集论文比上次多748篇; 录取论文比上届多126篇; 论文作者84.5%具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高于上届。
(二) 所交流的论文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 以及部委级的课题占22.2%,省市级的课题占10.1%。这些课题反映了学科的前沿和体育实践的热点 , 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或应用价值, 其中不少成果获得国家体委和省市的奖励,有的在国际上获了奖。
(三) 研究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的论文分别占论文总数的64.8%、18.9%和16.3% , 显示了我国体育科学逐步走向协调发展。
与会人员一致表示 , 党的十四大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同时也提出了加速科技进步的新任务。这是对体育科技战线全体同志的巨大鼓舞, 也为体育科技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一定要努力学习和领会党的十四大的精神,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 在90年代实现达到小康水平第二步发展目标的创业中, 在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进程中, 做出更大贡献。
注:第三届更名为第四届

05
第五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1997年11月
 中国北京
1997年11月18日至20日,第五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在北京体育大学举行。会议将以“回顾展望,服务创新,迎接新世纪”为主题,采用论文宣读、论文张贴和书面交流三种形式进行交流。会议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办, 北京体育大学承办。来自全国各地,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澳门地区的 850 余名体育科技工作者、体育教师、学者参加了大会。这届大会是我国在本世纪召开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综合性体育论文报告会, 也是体育学术界五年一次的“体育科技全运会”, 得到了体育界各方面人士的关心和支持。
本届大会共征集论文 2068篇, 经过180名专家的三级评审, 选出1044篇进行大会交流。其中书面交流 506篇,墙报交流 240篇,专题报告298篇。另有9篇论文做大会主题报告。本届大会的中心内容是体育科技学术交流活动。在主会场有2000多人听取主题报告。另外,在8个分会场,进行了18个专题的报告。代表们和与会人士分别到各分会场听报告并在报告后进行讨论和学术交流。
此外,在篮球训练馆的墙报栏上,240篇论文张贴整齐,醒目大方,使与会者能够详细地看到论文全貌,并能与作者进行畅快地直接交流。本届大会的这种交流形式是近年来国际学术交流采用的主要形式,这使中国体育科技的学术报告向国际学术研讨水平迈进,与世界学术交流形式接轨。
本届大会论文涉及领域较宽,分体育宏观理论、体育体制改革、学校体育、全民健身的组织与管理、体育市场与体育产业、运动训练监控、运动疲劳与恢复、运动与健康、后备力量选材、信息与管理等专题。与会代表对当前体育实践中的重要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在学校体育学科研究方面共征集论文317篇,分为:学校体育教学,学校体育管理,学校体育宏观综合研究,课余训练与健康,师资研究,体育院校改革等几类。其中体育教学类论文最多,占30%,宏观研究类占20%,体育院校改革类占17%。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学术气氛浓厚、讨论交流热烈、研究内容丰富、科研思路新颖是本届大会的特点。无论是在与会人员的数量、征集论文、交流论文的质量和数量上,还是在会议的形式、内容上,本届大会都超过了以往历届。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只有让体育插上科技的翅膀,才能使中国的体育事业更迅猛地发展,阔步迈向21世纪。

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06
 2000年12月
 湖北武汉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简称“两会”)于2000年12月1日至6日在武汉体育学院举行。这是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体育学术成果报告和交流会,被誉为“体育科技全运会”。本届大会是历届体育科学大会与会人数和录取论文数量最多的一届。大会的主题为“创新,协作,服务实践”。 
本届大会与会人员的学术层次提高,入选论文的作者中体育界学术带头人、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等高学历、高职称的中青年科技人才占80%,预示着我国体育科技的发展后继有人。论文作者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和澳门。从整体上说,本届论文质量较高,有获得国家自然基金资助及部委级课题、省市级课题、博士和硕士论文等,数量超过往届。
本届会议采取大会学术报告、专题报告、墙报和书面交流的形式进行了交流。多数论文的多媒体制作精致,字迹清晰,图表设计新颖,色彩鲜明,墙报张贴规范。论文选题较新颖,涉及面广,编排统一,设计合理,有明显的创新和特色,在各领域的研究均有所突破,涌现出一大批有价值的论文,集中反映了三年来我国体育科研发展的概况和体育科技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参加33个专题报告的535篇论文,涉及体育发展的方方面面,总体上反映了我国体育科研方面的最高水平。墙报和书面交流的论文共l422篇(墙报交流517篇,书面交流905篇),分为14个专题。

07
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2004年10月
 北京
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是在我国体育事业快速发展、不断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的大好形势下召开的,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体育科学领域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围绕着“奥运、科技、健身”的主题,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共报送论文4600余篇。
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办,北京体育大学举办的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是进入21世纪和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成功、雅典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突破性进步后首次举办的体育科学领域最高层次、最大规模的学术盛会。
第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录取论文109篇到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录取论文2668篇,增加了24.5倍。大会学术报告形式由大会报告和专题报告的两种形式发展到第五、六、七届采用大会报告、专题报告、墙报交流和书面交流的四种形式。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的论文制作与国际逐步接轨,即按照奥科会所设定的大会报告、专题报告、墙报交流、书面交流四种方式进行学术交流.尤其是第六、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的多媒体制作精致,字迹清晰,图表设计新颖,色彩鲜明,墙报张贴规范。论文选题涉及面越来越广,论文集编排统一,设计合理,有明显的创新和特色,在各领域的研究均有所突破,涌现出一大批有价值的论文,集中反映了近40年来我国体育科研发展的概况和体育科技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促进了体育科研、训练和教学的发展。
大会学术研究中的几个主要特点:
1 科研项目紧扣当前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主题
2 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更加紧密
3 多学科理论的广泛交流与应用全面提升研究成果水平

8
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2007年10月
 北京
在热烈庆祝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之际 , 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办、北京体育大学承办的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于2007年 10 月 24 日在北京体育大学隆重举行。这是 2008 年北京奥运会进入攻坚阶段, 奥运会科学大会开幕前夕, 中国体育科技界的盛会。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协、教育部有关领导、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领导及 1600 多名包括香港 、澳门的代表出席会议。前来参加本届体育科学大会的还有来自美国、德国、芬兰、韩国等国外的体育科研工作者。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 体育科技与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体育工作同样承担着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体育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体育不仅仅是一种身体运动, 更是一种教育手段, 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载体, 一种财富基石,对于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八科大的召开是激励广大体育科技工作者自主创新, 更好地为体育运动实践服务的 一次重要活动, 对办好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奥运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贺词中指出, 当前体育事业的发展, 特别是北京将要举办 2008 年奥运会, 对体育科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科技界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进一步增强解决体育运动实践问题的能力, 为提高我国体育科技水平,为体育事业的发展, 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和保障。
“高水平、高层次、出精品”是本届体育科学大会的一个鲜明特点。本届大会汇集了我国体育科研工作者在体育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学术交流形式上与奥运会科学大会接轨 ,即按照奥科会所设定的 “大会报告” 、“专题报告” 、“墙报交流” 、“书面交流”四种方式进行学术交流。大会同时还举办了体育科技产品展、体育科技图书展和 2008 年奥运会科普活动。体育科技图书展首次展售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撰写的《奥林匹克回忆录》; 科普活动中国民体质监测车为广大体育科技工作者进行了体质测试; 举行了气功表演、科普讲座等活动。

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09
 2011年12月
 上海
2011年12月5日,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在上海隆重召开。本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办,上海体育学院承办。大会云集了来自全国各体育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1500多名体育科技工作者,共同围绕“发展体育科技 建设体育强国”的大会主题,就体育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重大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本届大会紧密围绕国家体育总局的中心工作,设“伦敦奥运会科技支撑与保障”、“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参赛理论与实践”、“我国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探索”、“体育强国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国民体质现状与科学健身”、 “青少年体育与健康”、“运动性心理疲劳”等9个热点专题和体育社会科学、运动训练学、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学校体育、体育产业等学科领域的49个重点专题进行深入研讨和广泛交流,作口头报告近500次。共收到论文7129篇,其中录用论文3384篇,墙报交流近1200篇。会议开设的“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创新与发展”、“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和“我国反兴奋剂的理论与实践”专场沙龙,为参会代表深入了解上述领域的最新信息和发展趋势搭建了平台,也成为本次会议的新亮点。
 

本届大会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盛况空前,大会多个方面均创历届之最
二、关注热点,共同探讨体育科学发展新路径
三、“展”“会”结合,注重体育科研成果转化
四、组织有力,大会承办工作受到与会各方高度赞扬
五、全程报道,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提升大会关注度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举办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是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努力实现建设体育强国目标的重要举措,对提高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水平,推动我国体育科技成果创新,促进体育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0
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2015年11月
 浙江杭州
2015年11月6日,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在浙江杭州隆重召开。本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办,浙江大学承办。来自全国各体育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近2000名体育科技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同围绕我国体育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重大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大会在733个单位的6236名论文作者的积极支持和踊跃参与下,共收稿7628篇,录取3523篇,创下了历史之最,是名副其实的全国体育科技盛会。大会以“科学引领、创新发展”为主题,共设大会主报告2个,专题主报告57个,专题报告727个,国际学术交流会学术报告10个,Workshop2个,专题论坛1个,企业说明会3个,及墙报交流985篇。

大会围绕体育治理与能力现代化、公共体育服务提供机制、国民体质状况与体育健身行为、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创新、青少年身体素质训练、全民健身实践方法、体育产业区域协同与融合发展、体育社会组织培育与创新发展、运动促进健康的基础与应用、职业体育与体育赛事等10个体育发展中的热点专题和50个体育各领域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前瞻性、针对性、实践性的重点专题,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与此同时,大会还面向国际体育前沿举办“国际体育学术交流会暨首届中北欧体育学术论坛”,针对体育科技工作者和企业的需求,举办“体育科技产品展”、“体育科技图书展”等交流活动。
来源:运动科学论坛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