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03日 08版)
【智库答问· 聚焦长江经济带发展】
本期嘉宾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吴晓华
江苏省政府参事、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兼首席专家 成长春
重庆工商大学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流域生态文明理论研究”首席专家 文传浩
编者按
气势磅礴的中华民族母亲河——长江,支撑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蕴含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奥秘。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更是在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9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时值《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三年之际,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论述,对于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意义重大。为此,本版推出系列访谈。
首期访谈聚焦长江生态治理。当前“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落实情况如何,有什么突出成效和现存问题?如何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唱好新时代“长江之歌”,让长江再现“一江清水”?智库专家为您深入解读,并就如何贯彻落实提供对策建议。
1、开展长江生态环境大普查,对母亲河做一次大体检
光明智库: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出发,开展长江生态环境大普查,系统梳理和掌握各类生态隐患和环境风险,做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对母亲河做一次大体检”。根据您的研究,“大体检”结果如何?
成长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一年间“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格局不断巩固”。在我看来,这就是母亲河“大体检”的总体结论。具体说来,有如下表现:
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制度供给不断完善。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许多政策举措,形成了制度约束力;相关部委组织沿江11省市完成了“三条红线”指标的市县两级分解工作;推进了跨界水质断面考核制度,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得到进一步推进。
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加快推进。实施了贵州草海、云南大理洱海源头等重要湿地保护和修复工程;推进了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湿地保护和石漠化治理。
长江水环境持续改善。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18年1至9月,长江经济带水质断面优良比例为77.2%,较2015年提高10.2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比例1.8%,较2015年下降4.6个百分点。
吴晓华:不断巩固的绿色发展格局还包括以下两方面: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多次调研中,我深深感受到,“大保护”理念已为沿江广大干部群众理解、接受并付诸行动,人们保护生态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
专项行动成效显著。针对长江生态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相关省市、部门组织开展了长江干线非法码头、非法采砂专项整治工作,实施了危险化学品企业搬迁改造、化工污染整治专项行动、长江入河排污口专项检查等,研究建立监管长效机制,探索出一条以专项行动促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路径。
应该看到,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仍有一些深层次问题需要解决。比如,沿江产业布局调整过程中,涉及企业搬迁、技术改造、城市建设、生态修复,关联的企业多,就业人员多,资金需求量大,需要创新产业调整方式方法,创新融资模式,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引导更多资金投入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文传浩:可以用“两大支撑,两大提升”来概括长江“体质改善”的成效。
“两大支撑”即规划政策和体制机制的支撑。在规划政策方面,3年来,以《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为统领,以10个专项规划、11个实施方案及一系列支持政策为支撑的规划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在体制机制方面,针对沿江省份利益协调问题,不断创新完善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如相关部门会同沿江11个省市建立长江经济带“1+3”省际协商合作机制,下游、上游、中游多层次协商合作机制架构逐步形成。
“两大提升”即生态环境水平和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在生态环境方面,截至2018年5月底,1361座非法码头全部完成整改,其中彻底拆除1254座并实现生态复绿,规范提升107座。在经济发展质量方面,从“化工锁江”到“创新驱动”,依托地区优势资源,各地纷纷加速旧产能淘汰更新,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体检”中还发现了不少困难和挑战。比如协同保护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化,综合性法律法规和专门管理机构缺失。再如,环保税设计不完善,各省市环保税制度不协调、污染物税目不够细化等等。
2、望闻问切,形成整体“治疗”方案
光明智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好“长江病”,要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在您看来,治好“长江病”,关键要用好哪些“药方”?
吴晓华:长江之病,是生态病,更是“发展病”“观念病”。治好“长江病”、破解“化工围江”困局,要从规划、技术、资金、标准、机制、评估等方面形成一套整体解决方案。
科学规划布局。在“大体检”基础上,根据沿江及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对沿江化工产业进行统筹规划和优化布局,明确环境保护标准、产业准入门槛。
攻克关键技术。改造提升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环保技术供给已经成为突出问题。要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大力支持企业建立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着力组织自主创新产业化项目。
设立专项资金。化工产业改造搬迁,资金需求巨大,需要设立绿色发展专项基金、绿色信贷计划予以支持。可探索实行化工企业搬迁后土地开发收入的分享政策。
注重法律规范、标准引领。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可学习借鉴国外企业先进做法,通过标准、法律法规引导企业和公众预期,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完善市场化机制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国际经验表明,化工行业主要通过充分发挥协会作用、建立市场化工伤保险制度、完善同业公会制度等方式,充分调动企业安全生产、绿色升级的积极性。
开展评估分析。发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作用,定期组织相关专业机构对沿江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情况进行评价,建立健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
成长春:长江沿线重化工污染整治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对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仍然不足;部分地方在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上尚缺乏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同时,化工企业和化工园区普遍面临历史欠账多、资金不足、人才缺乏、技术落后等瓶颈,亟待探索绿色循环治理模式,突破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难题。
今后,应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具体来讲,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科学合理编制发展规划;推进沿江各地产业转型升级;落实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大生态环境保护考核问责力度;推进跨区域协同治理。
3、让“共抓大保护”落实在每项具体工作中
光明智库:长江经济带发展,涉及水、路、港、岸、产、城等多个方面,要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正确把握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在您看来,应如何准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之间的关系?
成长春: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是实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达成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方法论和基本原则。要在坚持整体推进的同时,增强各项措施的关联性,防止畸重畸轻、顾此失彼。应重点完善四大体系:
组织保障体系。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共抓大保护组织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长江经济带省际协商合作机制。
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坚持以省、市中心城市大市场为龙头,以各专业市场为支撑,构建竞争有序、高效便捷的市场服务体系和交易平台,确保生产要素及时供应。
多层次绿色金融体系。建立绿色信贷授信评价机制,简化绿色贷款审批程序。
环境风险监控体系。构筑长江流域环境监测平台和环境大数据平台,健全流域环境信息之间的联动机制,探索数据共享新模式,研发并集成环境监测技术。
文传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要有“一盘棋”思维,集中处理好三方面关系:
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的全流域互动关系。一方面,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在上游、难点在支流,要深化落实长江上游流域主体功能区建设,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明确支流流域的功能定位,在长江经济带整体框架下加强支流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另一方面,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要着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优化沿江工业布局、加快城镇生活污水治理,促进农业绿色化、工业园区化和生活低碳化。
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市场、企业、个体的全领域合作关系。落实“共抓大保护行动”,在生产环节落实生态责任,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的宏观指导性、市场创新的积极性、企业参与的主体性、全民参与的广泛性。
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全维度融合关系。建议以长江上游地区为突破口,打造长江上游全域生态高质量一体化样板。
4、打赢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
光明智库:2018年年底印发的《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是治疗“长江病”的重要疗程。该计划提出的“两手发力”“三水共治”“四源齐控”等,应该怎样细化落实?
吴晓华:所谓“两手发力”,是指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既要强化污染防治,又要加强生态保护,同步发力,不可偏废。
所谓“三水共治”,是指紧紧抓住长江“水生态系统”这个“牛鼻子”,统筹治理长江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三大关键要素。在水环境保护方面,重点是排查整治排污口、加强工业污染治理、遏制农业面源污染、强化城镇污水垃圾收集处理、加强航运污染防治。在水生态修复方面,重点是严格控制小水电开发。在水资源保护方面,重点是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严格取用水管控。
所谓“四源齐控”,就是要狠抓工业、农业、生活、航运等四大水污染排放源管控,从源头减少入水污染物排放。工业污染治理方面,重点是优化产业结构布局、规范工业园区环境管理、强化工业企业达标排放。农业污染治理方面,重点是加快推进美丽宜居村庄建设、推动化肥农药施用量负增长、着力解决养殖业污染问题。生活污染治理方面,重点是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推动城镇污水收集处理、全力推进垃圾收集转运及处理处置。航运污染方面,重点是深入推进非法码头整治、完善港口码头环境基础设施、加强船舶污染防治及风险管控。
文传浩:在细化落实相关行动时,要精准发力,积小胜为大胜。
以主体功能区为抓手,将产业政策精准到区,“一区一策”。根据长江上中下游不同的生态功能定位,建立“三线两单”,即由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环境准入绿色正面清单构成的环境管控体系,对限制性开发区、禁止性开发区的正面清单产业给予扶持。
“拉网式”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将农业污染治理精准到“面”。强化点源污染源头防治,将污染防治精准到“点”。积极推进市场化、多样化生态补偿机制,将生态补偿精准到“户”。
营造“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将环境保护参与主体精准到“人”。通过立法将公众参与制度具体化,明确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等具体权利;进一步健全政府环境管理信息公开制度,建立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积极开展公众科学普及、环保教育,让每个人都成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
学术支持: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胜、王斯敏、蒋新军、王佳、康薇薇、马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