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0月,随着国内国际形势变化,中央及时调整国家发展战略,确定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压缩军费、裁军百万之后,全国的军工企业在保留一定的军品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大规模开发民用产品。
曾经报纸上的一则手绘广告,让很多包头的兵工人都无法忘怀,群福牌洗衣机,全频道电视天线,扭力轴、履带板,还有样式新颖、描绘着花纹的落地台灯……40多年前广告上的这些产品,见证了包头军工企业民品开发初期的蹒跚学步。几十年过去了,如今他们凭着坚韧不拔的军工精神不仅成功二次创业,更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开创出了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二次创业找米下锅
当时为了大力发展民品,一机厂(现一机集团)、二机厂(现北重集团)还专门设置了民品研发机构。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内蒙古一机集团原党委宣传部、党委工作部副部长胡剑铭记忆犹新:“我是技术人员出身,当时曾被调到一机的民品研究所家具研究室。记得当时市场上的沙发普遍是木质的,只有北京一家木材厂能生产出铁管扶手的沙发,为了引进新产品,厂里决定派人去考察。因为我爱摄影,为了方便留存考察资料,去北京调研的事儿就派我去了。我记得当时厂里生产的民品除了沙发,还有太阳能热水器、折叠椅、蒙古包,甚至还有厂门前四角花灯下的铝合金广播匣子。”
在北重集团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退休员工白德忠的家里,记者看到了当年厂里生产的尼龙盆,老人笑说这也是当初厂里开发的民品之一,质量非常好,使用30多年了至今都没坏。“从1982年以后军品的订单就逐步少了,一些没活儿的车间还放了假。很多分厂开始搞民品,尼龙盆、自行车、缝纫机、三轮车,还有电表等,在当时十分走俏。特别是1986年,当时建筑行业热火朝天,我们厂生产的小钢锭和螺纹钢已经卖到了沈阳甚至国外。”
轰轰烈烈的民品大开发,展示出企业求生存图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可这一时期开发的民用产品,小而单一,专业化、规模化水平不高,工厂的高技术、大设备等资源优势,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刚刚进入市场两眼一抹黑,不知道该搞些什么产品,实际上这时一直处于‘找米下锅’的状态。”胡剑铭介绍。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兵工人不消极等待,而是发挥出兵工实力和创业精神,创新图强,改革整顿,调整产品结构。
硬闯出发展新天地
创业路上,时任一机集团原三分厂厂长的崔瑞刚至今仍难忘当时的场景,“铁路车辆要小批量试生产,没有场地,一个废弃的旧火车库就被临时当成了车间,这里没有水,没有厕所,没有更衣室。厂里男男女女上百号职工,就在这里摆开了铁路车辆的制造战场。他们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车间主任亲自生火做饭,把一碗碗烩菜送到每名职工的手上,职工们津津有味地吃着。干活累了,大家席地而卧,一张张满是疲惫的脸。”崔瑞刚介绍,“经过反复论证,我们厂生产的铁路车辆,最终得到了铁道部认可,在1987年被纳入铁道部装备系列,填补了内蒙古地区制造铁路车辆的空白。”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还没有一家工厂生产D级抽油杆,全部用巨额外汇从国外进口。经过国内、国外市场调查,一机厂统一认识,迅速作出“开辟能源紧缺产品——抽油杆生产线”这一决策。“哪怕有几百次的试制失败,我们也不要气馁。每次失败都能为今后的成功提供科学数据。要敢于进取,不要怕失败,一旦失败责任由领导负责!”领导的决心和支持,极大鼓舞了工程技术人员的勇气。经过近两个月的工艺设计及模具研制,终于试锻出符合API标准的抽油杆样品。
1982年4月,一机厂生产的“大地牌抽油杆”在国内率先获得美国石油学会颁发的“使用API标准许可证”,成为国内第一家、全世界第18家使用API会标的抽油杆厂家。同时依靠厂内技术力量,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建成了面积为2944平方米的锻造、热处理生产线,这条生产线是国内首创、工厂自行设计、一次试制成功的。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一机集团陆续成功开发了华北油田、大港油田、华油集团、延安油气集团等市场,抽油杆产品已连续多年成功入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延长油田国内四大石油集团,成为国内的核心供应商。同时还远销中东、中亚、南北美洲。从传统的D级抽油杆一直发展到现在的H级空心杆、加重杆、光杆、扭矩杆、防腐杆,公司产品基本上涵盖了目前抽油杆的全系列产品。大地牌抽油杆已成为中国著名品牌产品。
紧抓改革开放大机遇,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如今,一机集团开发出重型汽车、铁路车辆、石油机械、推土机等一系列民品,广泛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硬生生闯出企业发展新天地,实现了新跨越。经营规模由不足2亿元发展到145亿元,利润由100万元增长到5.8亿元,连续41年保持盈利,在中国机械500强排名第41位。集团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80项,拥有授权专利613项,被国家授予“自主创新能力行业10强”。
突破极端制造技术
改革的阵痛是刻骨铭心的,更是意义深远的。一路走来,曾任二机厂民品分厂党委书记的智仁义感慨万千,“从市场上承揽业务很困难,当时最怕给职工发工资的日子。为了推销厂里生产的煤炭机械,我们几乎跑遍了全国的煤矿,才拿回来订单。从1999年到2003年,我们厂1200万元的亏损全部扭转,还实现盈利17万元。这时候我们对市场化的观念更加明确和深刻了,谁家的产品好市场说了算,不受体制限制。我们有一点特别自信,那就是不管走到哪儿,一提是军工企业,订货商都说信得过。”
在找出路、渡难关的过程中,北重集团负重前行,艰难爬坡。这一阶段,公司下大力气进行民品研发和市场开拓,形成了防务产品、特种钢及延伸产品、矿用车及工程机械三大核心业务及支柱产品。
今非昔比,当记者亲眼看到北重集团生产车间内的世界最大的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吞吐出通体红色、主要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P92钢管时,脑海中闪现的是几十年前的创业者们手凿肩扛的奋战场面。一进厂就参与360项目建设的杜红强说,重型挤压技术是高性能、难加工材料的核心加工技术,工艺复杂、设备建造难度巨大,长期受到国外技术垄断和技术封锁及漫天要价。“这个项目让我感到骄傲,因为当第一根钢管从这台世界最大的垂直挤压机挤出来时,这一产品的国外垄断就此打破,给企业和国家带来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项目的全面成功,标志着我国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制造技术获得重大突破,使我国第一次进入世界耐高压厚壁成型材料的“极端制造”领域。
“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是北重集团北方股份产品发展的方向,去年,北方股份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混合动力矿用车下线,比同型号燃油车节约能耗25%以上。机器人辅助驾驶矿车进入矿山进行编组运行测试,国内首台无人驾驶矿车下线,进入调试阶段,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进入无人驾驶矿车研究领域的国家。
北方股份副总经理郭海全介绍,公司目前的13个品种,载重吨位从28吨到360吨矿车系列全覆盖,而且产品从最初单一的机械液压结合逐渐向电液、高科技方向发展,产品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越来越高。目前,公司矿用车占据国内80%以上市场份额,国外市场拓至全球63个国家和地区,总销量名列全国第一,位居世界第三。系列化产品广泛应用于冶金、煤炭、有色、化工、建材、水电、交通基建七大矿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