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大门里外堵——君臣互怼的最奇葩举动

大门里外堵——君臣互怼的最奇葩举动

阅读量:3882356 2019-10-28



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小霸王”孙策被刺客刺伤,生命垂危,临终之际,孙策将吴侯之位传给孙权,并嘱咐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周瑜周公瑾一代英才,自不必说。他力排众议,联刘抗曹,赤壁一战,以少胜多,打败了号称“百万”雄师的曹军,名垂青史。周瑜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孙策遗言的精准,他处理“外事”的能力无人能及。就连张昭,当时也是主张降曹的。
 
那么,今天“田钝讲古”就来讲讲张昭的“古”。特别是讲讲互怼赌气,史上少见的的奇葩君臣关系。
 
一   张昭才学过人
 
张昭(156-236),字子布。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少年好学,文采斐然。成人后学识渊博,声名远播。但他却接二连三地拒绝了朝廷的征召,拒绝入朝为官。

曾经替袁绍写檄文痛骂曹操的陈琳,对张昭就很佩服。一次,名士张纮读了陈琳的《武库赋》后,夸他文采堪称举世无双。
陈琳却道,说我的文采是不错,那也得看跟谁比,要是跟一般人比,那是强很多,如果跟张昭比,那还差得远呢。
还有一位自视极高的祢衡,可谓狂妄自大,裸身击鼓骂曹的,就是这位主。祢衡可是除了孔融与杨修之外,谁都不放在眼里,但却认为张昭还可以。
有一次刘表给孙策写信,写完了以后,叫名士祢衡给把把关。祢衡看罢,讥笑道:“如是为欲使孙策帐下小儿读之邪?将使张子布见乎?”意思是,像这样的文字,是想要让孙策帐下的孩童读呢?还是想要让张子布看到?” 
可见,纵是目中无人的祢衡,也是认同张昭的才学的。
 
二   孙策托孤张昭
 
东汉末年,中原大乱,张昭随难民们逃到江东,受到割据江东的孙策的重用,官拜长史和抚军中郎将,为孙策平定江东做出了很大贡献。 孙策对张昭极为器重,如齐桓公之待管仲。一方面对他言听计从,领地上几乎所有重要的事务都由张昭经手办理。另一方面,对他视如亲人,不时登堂拜见张昭的母亲,视张母为己母。 据《三国志·吴书·张昭传》载,孙策遇刺,临终前,将江东之主的位置传给了19岁的弟弟孙权,并请来最信任的张昭等人,托以后事。并嘱托张昭说:如果孙权不争气,不能胜任,就请先生取代他的位置。(“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孙策的这一手,二十多年后,刘备在白帝城向诸葛亮托孤时,也上演过。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是这样记载的: “章武三年(223)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在白帝城一病不起,召诸葛亮等人托孤。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干胜过曹丕何止十倍,一定能够安邦治国,成就大业。如果你看阿斗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自取了吧。”
诸葛亮听后痛哭流涕,说:“我一定尽我所能,进行辅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史书上没有记载张昭听了临终孙策的话后是何态度,我想估计也是与诸葛亮差不多,是诚惶诚恐,急表忠心吧。 
三   君臣当朝互怼
 
孙策生前,对张昭的倚重和期望,甚至超过了刘备对诸葛亮。张昭也没有辜负孙策的重托,在孙策死后,率群僚辅立孙权,并安抚百姓、讨伐叛军,帮助孙权稳定了局势。 此后,虽然在曹军大举南下,张昭主降。但这并没有影响张昭在东吴的地位,在很长的时间里,他依然是东吴处理“内事”的“定海神针”。

张昭深感孙策恩情,竭尽全力辅助孙权,不过张昭什么都好,唯一不足的就是性格。史载“昭每朝见,辞气壮厉,义形于色,曾以直言逆旨,中不进见”。
也就是说,张昭的性格刚直执拗,有时为了朝中事,张昭会义正言辞地出言直接顶撞,怼得孙权在众大臣前下不了台。
张昭进言,如果孙权听不进去,他就会耍小性子,拒绝上朝,拒绝跟孙权说话。
 有一次张昭因为跟孙权闹别扭,不上朝。这一天,正好蜀汉派使者来。这位使者很有口才,在朝堂上滔滔不绝,夸耀蜀汉如何如何。群臣都说不过他。
孙权叹息道:“如果张公在坐的话,他即便不屈服,也会词穷,怎么还能如此自夸啊!”
第二天,孙权就派人去慰问张昭,并表达了自己的歉意,张昭这才原谅了孙权,开始上朝。 
朝廷上,也不都是张昭怼孙权。张昭虽然德行啥的都没话说,但当年主张降操,可是他一生的污点。有一天。孙权就抓住这根小辫子,重重地怼了怼张昭。
《资治通鉴》载,黄龙元年(229),孙权称帝,大会百官。孙权将他之所以能称帝的功劳,都归于已经去世的周瑜。张昭举起朝笏,正想要褒赞功德。还没等他开口,孙权就笑着说:“如果当年听从张公您的话,现在已经要乞讨食物了。”张昭听了非常惭愧,不禁伏在地上,流汗不止。 
四   君臣赌气堵门
 
孙权黄龙五年(233),割据辽东的军阀公孙渊在被魏国封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却反复无常,派使者又向东吴称臣。
 
孙权大喜,拟派太常张弥等人率兵万人,携金银珠宝及九锡之礼,漂洋过海,远赴辽东,加封公孙渊为燕王。
 
当时,举朝大臣都说公孙渊不可靠,对其恩宠不可太过,派上百八十人,护送来使回辽东足矣。
见孙权听不进去,老臣张昭站出来说:“公孙渊叛魏后,因害怕被讨伐才与我来往的,向我称臣并非出自本心。他若变卦了,转而向魏表忠心,我们的使节回不来,岂不让天下耻笑吗?” 

孙权不听,张昭反复进言辩驳,坚持自己的观点。最后,孙权忍不住按着刀柄,恼怒地说:“吴国士大夫,入宫则拜我,出宫则拜您,我对您的礼敬也算到家了,而您却在众臣面前数次同我作对。我曾担心火气头上,做出‘失计’的事来。”
在皇权至上的封建时代,君要臣死,不过是手起刀落头点地,没有什么大不了。张昭当然明白,孙权这里所说的“失计”,无非是情绪失控之下,砍了他的人头。
 
张昭毫不畏惧,凝视着孙权,半天才缓声说道:“当初主公把您托付给我,后来太后临终时,又把老臣叫到床前,再次把您托付给我。遗诏、顾命,言犹在耳。我之所以这样,是不想辜负他们啊。”说罢,涕泪横流。孙权也被感动了,他掷刀于地,跟着掉下了眼泪。
 

但是,感动归感动,事后,孙权还是没有听从张昭的劝谏。仍然一意孤行,派张弥等一干人众远赴辽东。张昭可是脾气犟拗之人,见孙权不听自己劝告,十分生气,称病不再上朝。
 
这回,孙权也恼火了。他一赌气,就让人搬来泥土,从外面封堵了张家的大门。意思是说:尼玛!你不是不愿出来吗?那你就永远别出来好啦!!!
 
张昭也毫不示弱,也赌气让人搬来泥土,从里边用将大门封堵了起来。意思是:我老人家说不出来就不出来,看你特码的能把我怎么样!!!

(图片来自网络,谨向不知名作者致谢!)
 
时隔不久,公孙渊果然杀了东吴派去的使节,将张弥等人的头颅献给魏廷,兵马、物资、钱财照单全收。消息传来,孙权大怒,意欲亲自上阵讨伐公孙渊。经尚书仆射薛综等人极力谏阻,这才愤愤作罢。
 
孙权情知自己失策,而张昭的预料是正确的,就数次派人向张昭致歉抚慰,请他出山。可这场风波实在闹得太大了,张昭就是不为所动,始终称病不出。
 
孙权无奈,只好屈尊出宫,亲自来到张家门前,大声呼喊他。张昭仍然以病重为由,予以辞绝。孙权情急之下,就让人在门前点起火来,想借此吓唬张昭,逼他出来。张昭呢,却把门关得更紧了。
 
孙权无计可施,只能让人把火灭了,但还是在门前久久站立,不肯离去。
 
到了这时候,张昭觉得差不多了,再怼下去就无法收场了。这才在儿子们的搀扶下,装作大病未愈的样子走出门来,与孙权和解。孙权载他回宫,深切责备自己。张昭没办法,此后还得正常参加朝会。
孙权与张昭这对活宝君臣互怼,不仅斗嘴,还赌气,连堵门放火这种老百姓很少用的斗气方式,都能使将出来。这样的皇帝和大臣,让人觉得不仅真实,还很可爱了。
 
据史书记载,在张昭辅佐孙权的岁月中,类似的对台戏,还曾经上演过多次。孙权与张昭这对真性情的君臣,真的堪称奇葩。
 

张昭忠诚可嘉,骨气可敬,但以其刚直倔拗的性格,能享年八十一岁而善终,还是要归功于他遇到的是孙权这样的明君。不然,十个头颅估计都被砍了。
 
而孙权,虽然刚愎自用,但能敬重老臣,知错就改。台湾学者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曾经对孙权做出这样的评价:孙权是中国历史上最可爱最有人情味的皇帝之一。
孙策临终前,对孙权说:“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那么,周瑜在历史上又是怎样的真实存在呢?
请点击下面链接:
《遥想公瑾当年》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