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y陪你
用努力打败迷茫
图/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文丨Amy
感动于绝境搀扶的《少年的你》,
怀念起我们曾帮助过的少年的他。
学校是从孩子家前往社会的站点、港湾,
大人们、师长们,应该有所思、有所为。
400%努力,对抗“男孩危机”
《中国教育的奇迹》一书中的主人公、撼动中国教育界的名师、教育“神话”的缔造者孙维刚老师关于家校合育曾提出“300%的家长会”的主张,意即每一名学生的支持力量应该有三重:学生本人、学校和教师、家长。
而作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践者,我校(西安市庆华中学)初中部各年级均在尝试将这300%升级至400%,加入小组的能量,使家校合育的效果更加卓著。
曾几何时,令家长老师为之自豪和骄傲的男孩成了令人担忧的对象:平时,“女强男弱”现象越来越明显;考试,“状元郎”越来越少,“状元花”越来越多,获得各项荣誉的女生数量也远超男生。
在初中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践经验提醒教育者们男生的“潜力”不容忽视。许多奋起直追的男生在初二初三一跃而起,使得数理化普遍见弱的女生难以望其项背。
然而,“3分教育,7分管理”的初中教学过程中,男孩天性中的活泼好动、不守规矩成了他们无法在学业上赶超女生的重大阻碍。
实例显示,更多的男生沦为后进生、边缘生,甚至未曾展现潜力变失去了升学机会。
眼前的实例也令人深思:我校初一年级某班,在一整个学期的4次考试中,班级前15名中只有3名男生,而后15名中只有两名女生。
诚然,衡量学生的标准应该多元化、个性化,而非唯成绩论。成绩方面如此,其他各方面呢?
初中阶段三个年级的通报批评名单内几乎全是男生名字,通过对各班班主任的调查了解,不难发现,让老师们头疼的也多是男生。选拔班干部,女生更加主动、也能更快地担当职责。
本班 9名小组长中,起初有两名男生,但不到两周这两名男组长便“监守自盗”被迫“下台”,又换了两名男生组长之后,这两组整体情况依然落后。
男孩的学业成就、体质、心理以及社会适应所面临的重重危机都与现行教育模式有密切的关系。简言之,家庭和学校,对于男孩的成长危机有责任,也是应对危机的中坚力量。
本文作者以一年来应对班级三类不同男孩的经历为例,旨在探寻小组合作学习多元评价体系下的家校合作对于提升男孩自尊自信的可行性。
“头低低、声低低”男孩的巨变
班上有这样几名男生:说话时从来不敢看别人眼睛,老师问问题只是点头或者摇头,多问几遍就张张嘴耳语一般地说,走路头低低、说话声低低。
男生缺乏自信的现象在如今小学初中阶段“女强男弱”的格局下越来越普遍。
班级小组初成立之时,笔者选择将这几名男生分开安排,并指派组内较外向的学生“带”着他们。
同时,尽快地约这几位男生的家长见面,来的都是孩子的母亲,而且都是能言善论、积极开朗的女性。
在交谈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又一大共性:母亲们最爱说的便是“他从小就胆小”、“我不太放心他,几乎每天都接送”。
这一代独生子女所受宠爱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攀升,这种程度只会一代代地加深。
胆怯内向的男孩大多是“有爱”的母亲呵护出来的,加上自身不具备内向的女孩们在学习上的乖巧(男孩的胆怯内向可能导致的是学习上的懒惰),他们极容易被边缘化。
鉴于此,本班借我校小组合作的契机,特意给这些男孩分配一些职位如“公物保护员”、“卫生督察员”、“学具提醒员”等,让他们在承担任务的同时学会参与合作、在发挥作用的同时克服胆怯。
并邀请他们的妈妈一起用“每日三问”代替无微不至的照料:今天组里面有什么好事?你的“工作”顺利吗?你觉得你对组里做了什么贡献?
一个学期下来,家长们的反馈是,孩子比以前健谈了,因为他有自己的“组织”了,谈的最多的是自己的小组。
班级的反馈是,这几名孩子在组里越来越受欢迎,不再“头低低、声低低”。甚至,在上学期的一次班会中,其中的一名男生担任主持人,其优秀表现令人刮目。
“小霸王”变“小绅士”
与前文所描述的“头低低、声低低”男孩正好相反,每个班更令老师和各小组头痛的便是永远避之不及的顽劣派“小霸王”。
他们大多成绩在下游、对课堂毫无兴趣。同学或老师稍不令其满意,便祸端四起—打架、顶嘴、迟到、旷课……
在小组中,他们起初尚有合作欲,但当老师以为就此改观之时,他们便会因为偶尔的一些小事与小组“决裂”——迟到被扣星、作业未交一旦遭到组员责怪便自暴自弃上课趴在桌子上甚至与老师顶嘴。
逼迫得紧了,便是一句“大不了我不在这个组呆了,我一个人坐”。
在与这些男孩的家长交流中,笔者发现,此类男孩的家庭中大多是严父慈母。简单粗暴处理问题的父亲,加上非理性溺爱的母亲,使得他们处事急躁,容易自我肯定也容易自我否定。
在家校沟通过程中,我们倾向于“孩子说话”代替“老师说话”,意即让组长和组员们在家长面前反映情况,孩子之间是更倾向于多说优点,这一点比老师更智慧也更有说服力。家长们也很配合地教孩子“换位思考”。
一次次的学生家长会后,这些“小霸王”感受到来自小组和家长的双重肯定。那是以前的学习经历中前所未有的,他们更积极地为小组贡献力量,与家长的关系也渐趋缓和。
坐不住的男孩也放光彩
男孩爱冒险、爱挑战、爱争吵、爱跑动,这些行为倾向都与男孩体内更高水平的被压抑的男孩个体雄性激素分泌有关。
当男孩体内的每一根神经都催促他去跑去跳时,他却被要求必须坐得端端正正,把手背在后面,听上几个小时的课。
于是第三类男孩出现了,也是班里最普遍的大多数。他们不像小霸王那样惹事、也非沉默寡言,可就是无法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上。小组考核中“纪律”、“坐姿注意力”两项经常由他们拉低分数。
他们最喜欢体育课、课间操,凡是能够动起来的都比静坐的更具吸引力。
这些男孩的家长也反映他们最头痛的便是孩子无法静下来,但是笔者发现家长们又有意无意地在限制他们的“动”。
因为孩子课上无法集中注意力,课下完成作业速度慢,成绩不理想,家长们一着急就帮孩子报周末补习班甚至晚间辅导班。
他们连最后的运动机会也被上课代替,怎能不厌恶学习?
在家长们的理解和配合下,班上几位“坐不住”男孩都加入了学校的运动社团,有的在周末有机会上一些运动课,减少了文化课对闲暇时间的占用。
小组内部则请这些孩子担任“体育督促员”,督促组员下课出去活动活动透透气,上课期间我们的老师也尽量多地组织一些动起来的活动如“表演”“模仿秀”,更多的是组内的站立讨论。
135编辑器
中国教育专家孙云晓与儿童心理学博士李文道等提出加强男孩教育的4个对策:
一是改变对男孩的态度,接受男孩更脆弱的事实,耐心等待暂时落后的男孩,学会欣赏与女孩不一样的男孩;
二是父亲要成为男孩的榜样和引路人;
三是母亲要懂得放手、勇于“放养”男孩;
四是学校和家庭要因性别施教。
在小组合作教学管理背景下,我们正在尝试着遵循这四个对策进行家校合育,在对抗“男孩危机”这一全线性社会问题的实践中贡献应有的绵薄之力。
作者:Amy老师,混迹在零零后中的80后。
希望我的教育教学是一池活水,永远有积极向上的能量。期待与你一起,用努力打败迷茫!
-欢迎关注,更欢迎加入,投稿联系amylei972-
或者进群和全国各地80名老师聊教学聊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