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论坛现场
10月17日,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下简称“非遗节”)开幕当天,以“非遗传承与旅游发展”为议题的非遗节国际论坛也同时拉开帷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国外政府部门官员及相关人员、国内各省(区、市)文化和旅游部门代表、国内外非遗专家和非遗传承人等近百人参加论坛。
图2 论坛现场
本次国际论坛围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框架下的履约实践,把握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和新时代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要求,探讨非遗传承与旅游发展的融合路径。论坛开幕式上,成都市副市长敬静、汤加中国友好协会执行理事夏洛特·卢佩帕乌·图伊塔·塔奥内女士、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戴允康及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副司长胡雁先后致辞。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福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部门负责人古榕,教科文部格鲁吉亚文化遗产局专家组组长路苏丹·图苏特苏米亚发表主旨演讲。
图3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福州演讲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福州以《探索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遗产体系》为题,阐述了遗产体系建立对于深化履约实践、增强文化自信、推动学科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他认为,遗产体系是一个具有明确实践性内涵的有机整体,兼具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不可割裂看待。文化是遗产的内在积累,遗产是文化的外在呈现。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面对遗产体系这一积蓄着巨大能量的文化聚合体,应当遵循其规律,有效挖掘其内涵和功用,更好把握、激活和阐释遗产,最终实现文化的有效传递、传承和传播。他指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遗产体系,应该从加强理论研究、重视遗产的非物质功用和充分彰显文化自信三个方面入手,梳理好遗产的概念、类别,深化对遗产内涵的认知,既要体现出中国智慧和民族精神,也要适应国际规则,融入国际遗产保护的话语体系。遗产体系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将非遗保护工作推向纵深发展,也有利于让文化在更大舞台、更高层面发挥作用,进一步促进文化与旅游、教育、扶贫等工作的融合发展。
图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部门负责人古榕女士演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部门负责人古榕女士在主旨演讲中提到,文化对于社区群体具有不可估量的内在价值,这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而旅游业在继承、发扬、保护有形和无形遗产,以及促进艺术、手工艺和其他创新活动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在采取主动行动,以展示文化对社会包容、复原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变革力量。自2011年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牵头开展世界遗产和可持续旅游计划项目,并与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她同时强调,文化旅游业发展是把双刃剑,如果管理和控制不当,会导致过度开发、过度商业化以及去情景化等问题,不仅会削弱、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力,也会降低当地整体的发展潜力,因此,特别要在发展文化旅游和保护活态遗产之间取得一个健康的平衡。
图5 格鲁吉亚文化遗产局专家组组长路苏丹·图苏特苏米亚女士演讲
格鲁吉亚文化遗产局专家组组长路苏丹·图苏特苏米亚女士在演讲中,以本国开展非遗保护的经验,以及格鲁吉亚复调演唱、酿酒技艺、摔跤等项目为实例,介绍了格鲁吉亚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情况。她指出,对于非遗资源的利用,要考虑非遗本身固有的特性以及与当地居民生活的关系,必须充分尊重遗产持有者的意愿,保障其权益,不应过度商业化或仅仅看成是一种纯粹的表演。她认为,在开展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关乎当地居民利益的项目时,一方面要通过不同方式提高公众意识,另一方面国家可以给予当地民众适当的补贴。总之,通过有效途径,是可以促使非遗和旅游成功融合的。
图6 论坛主持人、四川大学教授李祥林作发言及总结
最后,本次论坛主持人、四川大学教授李祥林作发言及总结。他以四川地区为例指出,从自然资源走向人文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向。文化遗产作为一种资源,通过合理利用,能够为当代人提供很好的服务,满足当代人的精神需要。他在总结时谈到,非遗保护以倡导人类文化多样性为前提,是当今世界的共同诉求。各国在与国际公约积极贯通的同时,仍要立足本土实际,通过不断实践构建自己的非遗保护体系,从而为世界提供案例和经验。本次论坛,参会代表提供了来自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宝贵经验,就非遗传承和旅游发展问题进行了有益探讨,也正契合了这一理念。
图7 论坛现场
除主论坛外,五个专业平行论坛同步开展,以“非遗走进现代生活”为主题,分别探讨非遗在城市社区的传承、传统工艺促进乡村振兴、非遗动漫化的探索与应用、美食类非遗项目的活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新媒体语境下的非遗传承创新实践等话题,通过对话交流共筑非遗国际学术高地。
文字:杜丽丽 邓雪晨
图片:杜丽丽 陈默
部分图片由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执委办提供
排版 / 审核:邓雪晨
声明:本文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原创内容,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