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曾流传着意大利没有星巴克的说法,但随着星巴克在意大利的成功落地,这一说法已成为了过去式。中国则流传着海底捞进不去火锅之都的看法,现在,这一看法也随着海底捞在重庆来福士广场开店而不攻自破。
海底捞入渝
重庆,一个找火锅店比找垃圾桶还方便的城市。
当海底捞终于宣布要在重庆开店,却受到了来自火锅鄙视链顶端的重庆人民360度无死角的质疑和嘲讽。
有人说,在对服务要求并不苛刻的重庆,海底捞的服务优势约等于无;
还有人说,在重庆火锅遍地且客单价合适的情况下,相对客单价较高的海底捞根本毫无立足之地。更有人说,海底捞不来重庆的重要原因是,招不到好脾气的服务员。
为了“撬开”重庆人民紧闭的嘴,海底捞最大程度地迎合其喜辣喜油的火锅口味。
不仅在传统牛油火锅底的基础上,“允许”消费者自选麻度和辣度,还新增了一款量身定制的、偏麻辣的“双椒锅底”。
并上架了腰片、牙梗、耗儿鱼等在其它城市没有的菜品。在后厨方面,海底捞也引入了可以为每一名消费者订制专属锅底,并记录用餐者喜好的自动配锅机,以及其他一系列暂未大规模推广的黑科技。
纵然挑剔如重庆人民,也难逃”真香定律“。纷纷排着队,拿着海底捞的号码牌。
本土化营销
敢于进军重庆,是善用本土化策略给了海底捞勇气。
怎样入乡随俗,向来是餐饮品牌进军新大陆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作为洋快餐打入中国的领航员,肯德基在2004年就喊着要“立足中国、融入生活”,2008又提出“打造新快餐,为中国而改变”的口号。陆续地推出符合国人口味的产品,从豆浆油条早餐粥到凉茶卤煮串串香,被中国消费者亲切地称呼为“开封菜”。
被称为餐饮界“三大巨头’之一的沙县小吃,从中国各个城市地街头巷尾,走向日本葡萄牙、纽约等海外国家和城市。第一次来到日本的沙县小吃,推出了一组具有浓郁日式风格的宣传海报,一改此前的廉价、低端形象,让不少人直呼“认不出”。
而在葡萄牙,考虑到当地居民喜好油炸食品的特点,沙县小吃特意推出了“油炸扁肉”和“油炸春卷”两道新菜,以迎合其口味。
喜茶首次入驻长沙时,不仅融合长沙方言将店铺取名为“恰喜茶”。还推出了臭豆腐蛋糕、黑色酒鬼甜筒,以及长沙限定袜子、长沙限定麻将等充满长沙传统元素的产品和周边,赢得了长沙人民的一致好评。
由此可见,对于任何跨地域的餐饮企业来说,做好本土化都是一个必选项和优选项。
切勿盲目跟风
进入异地市场,本就是两种文化、习惯和观念相互冲击和碰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进入方不仅首先要面对自然环境壁垒,还要面临生存习惯壁垒以及社会文化习俗与时代意识形态的壁垒。但很多时候,餐饮品牌由于没有弄清楚文化差异就盲目进行本土化改造,导致结果并不被市场所认可。
拿完全复制粘贴原版日剧故事、服装、甚至表演方式的中国版《深夜食堂》为例。剧中鸡蛋三明治、鱼松饭、开花肠类的菜品,完全颠覆了中国人对宵夜本该是烧烤、小龙虾、毛豆和冰啤酒的认知,纵然有娱乐圈半数明星的参演,豆瓣评分也只有可怜的2.6。
而反观《舌尖上的中国》,却能用简单的几个镜头,让观众本来不饿的肚子咕咕作响。
虽然本地餐饮市场已是红海一片,但外省市场也未必就是蓝海,仍需要慎重前行。
一个品牌在入驻另一个陌生的城市时,不仅要确立新店在整体品牌中的意义,还要符合整体长期的发展战略。
若是一味地盲目跟风,只会让自己在激烈地市场竞争中逐渐迷失方向。结语:不管是本土餐饮品牌“走出去”,还是海外餐饮品牌“走进来”,都会面临如何做好本土化改造的问题。对于餐饮人来说,想打好本土化这张王牌。要以了解和尊重为前提,以满足本地消费者的需求为核心价值观,以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度为最终目标,而不是为了开店而开店。 END萌萌想和大家一起分享更多餐饮干货和优秀品牌案例,快快关注加盟家官方平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