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按:互联网经济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整个社会结构,更是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从电商平台到第三方支付工具、外卖业务,如果离开了这些互联网业务,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办法生活下去。不过,互联网经济带来的不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这两年,共享经济就一度成为失败的代名词。
提到共享经济,大家首先想到的产业就是共享单车,毕竟还有很多用户的押金还没有退。其实,这些年流行的线上叫车服务,也是共享经济的一种,也由此诞生了很多知名的出行平台。在国内以滴滴出行为主,在国外就是Uber的天下。而本文的主角,就是曾经被吹上了神坛的出行领域的巨头Uber。
从诞生到今天,Uber的发展历史足足有10年之久,曾经还进入过中国市场,不过最后被滴滴收购了。在没有上市之前,它一度是最被看好的独角兽企业之一。在资本市场的热切盼望之下,Uber终于在今年5月份上市,不过让它没有想到的是,上市没有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反而是无尽的麻烦。
因为Uber长期亏损,在其上市当天,公司股价跌幅超过8.5%,让投资者十分失望。上市一个月后,公司两位重量级的高管宣布离职,也算是为公司的亏损背了黑锅吧。根据公司今年二季度的数据显示,公司亏损超过5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过360亿元。也就是说,短短3个月时间,上百亿元就打了水漂。
财报数据一出,Uber股价立刻大跌6%,导致公司市值大幅度的缩水。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让Uber不得不重视严重亏损的问题,决定从公司员工入手。根据媒体统计,今年以来,Uber连续裁员3次,涉及到的员工数量超过1200人。其实,这些员工当中,有很多是当年公司大规模扩张时招收进来的。终于,它为自己的盲目扩张付出了应有的代价。
不过,裁员、缩减成本都不是最根本的问题,并不是解决公司长期亏损的难题。出行领域如何盈利,一直是困扰着整个行业的难题。不只是Uber,连老对手Lyft今年一样都出现了巨额亏损。在中国市场,去年滴滴深陷百亿元的亏损困境,也先后进行了裁员。
由此可见,整个出行领域,都面临着长期亏损的局面。其实,这是互联网经济的一种弊端,在创业早期因为是大热的行业,所以很多资本机构愿意投资,这些创业明星们也从来不缺钱。但是,等上了市以后才发现,原来自己连基本的盈利都做不到,热钱来得再快,也总有花完的一天不是?
编辑观点:其实,Uber不是没有想过盈利的方式,此前还在美国推出送外卖的服务,但是对改善公司财务状况的效果,并不明显。想要结束亏损的局面,还是要靠自身,普通的消费者很难帮上什么忙。说了这么多,你怎么看待这些上市后却大量亏损的,互联网企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