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现场
2019年10月19日下午,艺术家鲍蓓最新个展《这是一张蓝图——鲍蓓艺术作品展》在798艺术区成当代艺术中心开幕。
策展人 岳洁琼
学术主持 安远远
艺术家 鲍蓓
成当代艺术中心负责人 孙红娟
此次展览由岳洁琼担任策展人,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担任学术主持。展览以“这是一张蓝图”为主题,展出了鲍蓓近年新作,包括以艺术家在一天中不同时辰的个体感受为主题的“十二时辰”系列和《这是一张蓝图》等作品。此次展览中的作品,继承了鲍蓓以往作品中的木刻元素、对综合材料的运用和对“无构图的构图”观念的坚持,同时又探索了纸上作品与灯光装置的结合,呈现艺术家创作的连贯性和多样性。展览从艺术家个人经验出发,以抽象的心境写生表现鲍蓓“由中向西”和“由西返中”的文化视角。
嘉宾与观众参与绘制“我们的蓝图”
“这是一张蓝图”作为展览的主题,也是艺术家和策展团队对艺术和生命的美好希冀。开幕现场,艺术家邀请嘉宾及观众共同绘制“蓝图”——在艺术家准备的画纸上进行自由的再创作,以不同的形式和色彩为“蓝图”增色。这一互动项目将贯穿整个展览,最终形成一件艺术家与公众共同完成的主题作品。此外,展览还特设空间,以“蒲团观画”的方式,引导观众静观、静思作品,增强观众对作品的精神性感受。
展览现场
作为展览的主办方,成当代艺术中心希望通过此次展览,呈现鲍蓓近年创作的新面貌,在艺术空间中突显其作品在媒介和形式上的独创性以及在内容上的的精神性,通过全新的展览方式与广大观众进行更为多元的互动,让艺术成为观众“格物致知”的对象,也成为人们“内观”“自省”启发者。
展览将持续到2019年11月19日。
《是一张蓝图 》纸上综合材料、油墨、坦培拉 70cm ×150cm 2019年
鲍蓓和她的画
文/学术主持:安远远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
鲍蓓这些年创作的综合材料纸上作品独具风格,这些用传统湿画坦培拉颜料先手绘再刻木版印制、反复叠加多层画法与印法的作品,是她在创作中独自摸索出的一个新画法。其所使用的综合技法手段丰富、呈现出的作品意境深远、感情真挚。当我面对原作时,画面上即中又西的艺术风格气息扑面而来,这正是她的社会阅历、生活经验、文化感知的浓缩萃炼,一遍遍泼撒在画面上色粉墨汁仿佛是用时空之气凝露而成。这些又刻又印、又写又画的独幅传统手工纸上作品,散发着迷人的浓郁气息,有情调有气度,甚至有些神秘。观赏这些作品,我感觉到画面中的刻痕、肌理、色彩层层叠加,有隐有露,好似渗透着浓浓的岁月感受、人生经历、社会经验,这些作品以时间和空间为经纬,形式抽象、情感印象、精神具象,其画中气脉可上溯古代传统,下连当代生活,作品题目与画面相呼应,引人沉思。
《十二时辰之子时 暗夜之光》 纸上综合材料、油墨、坦培拉 80cm×150cm 2019年
我和鲍蓓是校友又曾经在同一个单位工作过。1984年我到中央美院读书的时候,她已经从中央美院版画系毕业并工作了,但当时鲍蓓还住在美院的宿舍里,我们是同一楼的室友。我毕业后到文化部艺术局美术处工作,那时她已经辞职去美国学习了。
《十二时辰之已时 窗中观雨人》纸上综合材料、油墨、坦培拉 80cm×150cm 2019年
八十年代在中央美院时,学院的教职员工比学生还多,有些系科的学生充分享受着几位名师教授一个学生的宠爱,师生关系亲切,艺术氛围浓厚。这种情景下,版画系的鲍蓓得益颇多。1987年她去了美国纽约,一边在西方最当代的艺术环境中寻寻觅觅着养分一边从事设计工作以求生存,当她成为一个时髦的纽约客,已经立足于纽约之时但内心又产生了若有所失的茫然。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石涛的画册,为之怦然心动,于是开始寻根溯源了解石涛、八大、黄宾虹这些画家,因为徽州是她的祖籍故里,新安江画派的作品使她有着天然的熟悉感,也可以说是经典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其开悟,并将她从当代的西方招唤回归到祖先的土地上,再一次在中国文化中寻寻觅觅。她如大树迁徒需要重新扎根,而心知的成熟,重新面对传统也是她心灵情感的又一次蜕变。她从画油画又转回到刻木刻,岂不也是她的一次艺术的回归呢。木刻又成了她的表现手段,创作的快乐,使她不择技法材料进行添加、改造了传统木刻的样式,用刀痕的穿透纸背的力度代替了狂放的笔触,使作品更加内敛含蓄有力。为了下刀有如金石之张力,她去健身增加体能训练,同时经常去博物馆观看古今经典,去敦煌、麦积山等古代文明之地去体会感念先人的智慧与虔诚。她的西方文化的生活经历又使她能非常敏锐的在艺术实践中剔除庸俗虚伪及进行理性的批判,她投入创作的感情直接干脆有力度,本质朴素简约又不失优雅的情调,能打开心胸把握趋势,又能在细节上进行精致设计,在日积月累的不断革新中越来越能运用手工纸的细腻质感及多种材料媒介的变化综合,在独创的经验中自如的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
《十二时辰之午时 薄雾阳光》纸上综合材料、油墨、坦培拉 80cm×150cm 2019年
现在她在祖先的大地上找到了自己全息投入的情感文脉,在此中不断地吸收营养并奋力向前。希望她这个由中向西、由西返中的艺术家,在艺术迁徙过程中的为未来绘出一个当代艺术家全新的蓝图。
鲍蓓的蓝图
文/策展人:岳洁琼
蓝图是对于规划和计划的比喻,即使我们并没有给自己设计一张蓝图,冥冥之中,人生是否按照一张隐形的蓝图在徐徐展开呢?
《十二时辰之未时 热气蒸腾》 纸上综合材料、油墨、坦培拉 80cm×150cm 2019年
鲍蓓在她规划的人生蓝图里并没有预设回归。她自1987年奔赴纽约之后,觉得自己生活得很舒适,在北京和纽约之间自由地来去,东方和西方就是过去的家园和现在的居所。2003年,突然爆发的“非典”,就是隐形的蓝图打开的时刻吧,她被迫滞留在北京,日子突然变得悠长起来。滞留期间,她住在离母校中央美术学院很近的地方,于是重拾画笔,开始画起油画是自然而然的行动。在此之前,她在纽约另有专职,时断时续有些画稿。尽管如此,家学的底蕴和在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求学时各位艺术家给予她的教诲已然深入到她的血脉,使得她不管做什么,都有一种关于审美格调和素养的底气。
《十二时辰之卯时 日出倒影》 纸上综合材料、油墨、坦培拉 160cm×150cm 2019年
我初见鲍蓓的作品时,不曾想到这些作品是以木刻为基底的。鲍蓓是看到古元先生的版画作品后,被木刻的单纯直击心灵的力量感震撼和感动,因此从向父亲学习油画转而报考了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如今,这种单纯的力量感又通过鲍蓓的作品给我带来了震撼和感动,传承之外,有鲍蓓所独创的综合材料集成蕴含的符合视觉新时代诉求的新体验、新力量。
《十二时辰之丑时 池塘听雨》 纸上综合材料、油墨、坦培拉 160cm×150cm 2019年
在鲍蓓的手上,木刻是以综合方法创作中最核心的形象塑造方式。浅浅深深、直直斜斜的刻痕成为画面构成的第一层形象。刻痕之上是以油画用笔画出的超逸线条,有些局部是飞白的效果。油画的笔触跟木刻的刻痕相得益彰。再结合她对于色彩的敏锐感知,成就了一幅幅别有韵律的作品。我把这些刻痕解读为曾经爱过的人和事儿的抽象形态和经验的痕迹。这些刻痕汇集出丰富的“象”,这是一种行走过世界,经历过自然的风雨和人生的悲欢离合之后的“象”。“圣人作《易》,幽赞神明,包罗万象,道合乾坤”。鲍蓓作品的“象”如同《易经》中所谓之“象”,象就是形象,象就在那里,却可以根据你个人的经验来进行不同的解读。鲍蓓有多幅作品是以蓝色为主调,不同纯度的蓝色是鲍蓓最钟爱的色彩。这是身在高层建筑的房间里看见的天空的颜色,也是飞机眩窗外充溢眼睛的色彩。木刻印制的流程所带来的秩序感体现出鲍蓓理性的构思,高纯度的自制颜料在纸面上有控制的渲染,层层叠加形成类似于地层结构的丰富意象,同时也是她经历过人间世之后心象的袒露。
《马奈的草地》 油墨、坦培拉、纸上综合材料 66×115cm 2018年
当她在某个冬日早晨的曦光中倚窗轻啜咖啡的时候,看着天慢慢亮了,突然萌生创作一组以十二时辰为主题组画的冲动。那个时间刚好对应的是卯时,太阳升起,光明普照,给人以勃勃生机之感。于是从卯时这件作品开始,她留意不同时辰给她带来的感受,陆续完成了整组作品。这组作品成为这次鲍蓓个展的主要线索,我们布展中在十二时辰组画间穿插了近几年鲍蓓的作品,是出于将十二时辰作为时间的象征来思考,将自然、客观的时间与人的成长不均衡的现实境遇结合考量。人的成长有快有慢,既有仲永般的早慧,也有姜子牙似的大器晚成,那就由着各自的慧根,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最终各自达成圆满。
《灯塔》 油墨、坦培拉、灯光装置 101cm ×136cm 2018年
我很喜欢《庄子》中的一句短语:“吹万不同”,意思是一阵风吹过来,吹到不同材质的物质上,回响和反应各有不同。对于鲍蓓的蓝图,每个观者也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些抽象的线条、色块、笔触所构成的“象”,可以被观者主动的还原为自己在过往某个具体时间点的场景所带来的情感记忆或行为经验。
鲍蓓的蓝图,也可以成为每位观者自身蓝图的切片。
展览现场(空镜)
艺术家简介
鲍蓓,祖籍徽州;198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曾先后任职于中国文化部艺术局美术处、中国艺术研究院及中国美术馆,1987年移居美国纽约,2003年回国定居至今。
曾于北京、上海等多地举办个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群展、联展,多幅作品被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英国艺术博物馆收藏、瑞士国家画廊等机构以及荷兰、德国、葡萄牙、新加坡、台湾等国内外企业及私人收藏。
来源:当代艺术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