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李安者说
提到李安,东方和西方都不陌生的一个名字,一直被冠以国际大导和华人之光的头衔,亚洲为数不多站过金字塔尖的电影人,分别折桂过奥斯卡最佳导演和最佳外语片等殊荣。
其父亲三部曲深谙家庭伦理的叙事策略,以中为体,以西为用,用东方的儒家价值观解决西方的矛盾冲突,之后陆续以侠客的气节(卧虎藏龙),爱情的克制和隐忍(断背山和色戒),冒险的想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战争的伤痛(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进行类型片的尝试,不免让观众和影评人惊讶于他随心而动的题材选择,对风格迥异的电影语言也能驾轻就熟。
即便也有绿巨人这种“慢火烤炙肉”的尝试,但瑕不掩瑜,安叔始终能把影片人物刻画得细腻多层次,在心理构筑上游刃有余。
最近几年,更是在技术上拔高,一度成为继卡梅隆之后的技术控。在2017年4月,科幻动作片双子杀手确定立项,由最具号召力的黑人男演员威尔史密斯担纲主演,采用和比利林恩一致的技术手段——120帧、4K、3D的VR向呈现,可以说是今年除《阿丽塔》外的又一视觉盛宴。很明显,李安想从“商业片火候欠佳”的大众印象中脱离,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然而,电影评分并不理想,豆瓣7.1分,IMBD5.7分,在烂番茄网站的好评率只有25%,进入“烂片”的行列。
No.2
无的放矢的技术
《双子杀手》的技术运用,显然又让观众大开眼界,两个史皇大打出手,不同于以往的CGI替身捕捉和局部化妆,这次是全方位的数字真人,捕捉于独立日和绝地战警中的形象,耗时两年建模完成。
其中最好看的摩托车追逐戏,历时9个月精心筹划,每个动作都极力逆龄还原,通过120帧的高帧数和弱化光源让打斗场景像游戏设定般身临其境,即便影院配置不足以完全展现,但面部特写里的毛孔和汗水依旧纤毫毕现。
可惜的是,视觉奇观能够震撼观众,却不能征服观众,自从10月11日在美国上映以来,该片的首周末票房只有2050万美元,这不但比不上已经上映两周的《小丑》,甚至还比不上格雷格·蒂曼执导的动画片《亚当斯一家》,10月18日国内院线上映后,仅凭首个周末票房看,赔本已成事实。
这次试验,或许会让120帧时代提前到来,又或者,只能让观众更怀念胶卷艺术。
No.3
1997年的老故事
《双子杀手》剧本最初由编剧达伦·莱姆克在1997年售出,但是很快就受到了冷遇,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当时的特效无法满足叙事的需求,时过境迁,现在无疑是拍摄的最佳时机。
(以下有轻微剧透,有观影计划请直接跳到下一节)
双子杀手的故事里有杀手和克隆人,听起来像是编剧融合了环形杀手和第六日,退休杀手最后一次狙击任务误打误撞完成,他深感状态下滑,一心急流勇退。但同为杀手的朋友发现了最后一次任务背后根本没有那么简单,在对亨利吐露实情后被曾经训练亨利的教官上司窃听,组织只能痛下杀手,一连杀害几个知情人,好在监视他的女探员被亨利救下,二人遂结伴成为苦命鸳鸯,走投无路下找到曾经的战友兼基友大亨,三人组合正式确定下来,分别是经常耍宝和提供后勤保障的大亨,被亨利个人魅力所吸引的丹妮(源于父爱的缺失),和我们的主人公亨利。
在几经波折下,亨利意外发现追杀而来的杀手竟然神似自己,在丹妮和大亨的帮助下,亨利获悉了双子计划的实情,原来最后一次任务的对象正是双子计划的首席科学家,一切都是克隆人计划在捣鬼。
于是,亨利和丹妮使计成功验俘获了年轻版自己,但年轻亨利并不相信自己只是一个工具人,在和魏瑞思对峙后亲自验证了双子计划,通过对蜜蜂敏感确定了基因的一致,两个亨利开始携手对抗魏瑞思。
大决战中,更恐怖的事情发生了,战斗中又出现了一个younger亨利,是魏瑞思泯灭人权的无感克隆人,深恶痛绝的亨利扣动了扳机,一枪结果了魏瑞思,克隆人计划中止,女上司也受到了应有的处分。
No.4
我与“我”
可以看出,李安在努力制造人伦上的矛盾冲突,利用克隆的自己杀掉自己,儿子杀掉父亲,但关于克隆人视角的叙述篇幅有限,没有想像当中的机械和冷血。
魏思瑞在明知克隆人和本体一样会迁延不决时,在数十年里并没有让克隆人战胜心魔,导致克隆人在对决中始终处于下风,完全被本体所主导,这就造成主角光环过于强大,并没有替主角捏一把汗的共情,人设扁平没嚼头,矛盾就没那么激烈了。
最重要的情节拐点莫过于克隆人的倒戈,却被拍的轻而易举,杀手由于工作性质的需要,本该牢不可破的心理防线被三言两语就搞定了。
李安拍的可能是每一个青少年,从懵懂青涩向成熟世故过渡时产生迷惘和困惑。即如何面对另一个自己,不单是科幻屋檐下的超前幻想,所谓另一个自己,现实里来自于我们想要成为而又害怕成为的人,是对当下人格的一种否定。
这主要源自于我们对成熟本身的怀疑,利益分配时先人后己是一种成熟,却像对本体欲求的一种妥协;说话圆滑不得罪人是一种成熟,却像投机取巧的迎合;情绪不快时忍而不发是一种成熟,却像压抑自身的情感。
所以我们在成长期会踟蹰不前,在看到小亨利有苦说不出的委屈和无助时,一刹那,披上技术外衣下演技确实颇具感染力。
但这对剧情发展来说却是不利的,成长不该是一晚上就能想明白的,剧情处理过于简单儿戏,只达到了剧情拆墙,技术补墙的效果。
No.5
技术充当了电影的主角
追求技术革新不一定是电影业最好的出路,但一定不是最坏的,阿凡达作为3D电影的先驱者,票房获利斐然,却被诟病看完剧情根本记不起来。
在一定层面上,技术确实会反噬掉剧情,但阿凡达的空前影响力一直持续到今天,许多特效电影的应运而生来自于这次大胆的视觉革命,胶片电影成为创作时代一批批剧作家的福音。
而发展到今天,数字电影成为主流的电影制造手段,常规的戏剧范例已被观众了然于胸,编剧苦心创作下依旧难逃抄袭的窠臼,翻拍和重拍成了香饽饽。
当技术特效成为电影院的专享体验,特效成了越来越多人愿意掏腰包到影院观影的理由,而素朴的纯故事片往往门庭冷落。
电影是艺术映射现实世界的窗口,它的栩栩如生固然重要,但是艺术感染力更多来自于凝结时空的镜头语言,如果情感能够让我们聚焦于荧幕,技术便会锦上添花,通过镜头间的切换和连接创造一个完整的时空。
点击订阅,常来坐坐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