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巴伦》Yiran Ding
文 | 乔纳森 · 沃策尔、郑民成
编辑 | 李成章
在19世纪,全球被欧洲化。在20世纪,全球被美国化。现在,正在被亚洲化,而且比你想象的要快得多。
亚洲的崛起是迅速的。该地区拥有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在一代人的时间里,该地区从低收入国家攀升至中等收入国家。到2040年,亚洲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可能占全球50%以上,消费占全球近40%。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显示,全球重心正在向亚洲转移。今天,该地区在全球贸易、资本、人力、知识、交通、文化和资源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在八种类型的全球跨境流动中,只有垃圾的流动方向是相反的,这反映出中国和其它亚洲国家决定减少从发达国家进口垃圾。
亚洲目前约占全球商品贸易的三分之一,高于10年前的四分之一左右。在差不多同一时期,亚洲在全球航空旅客中所占的份额从33%上升到40%,资本流动的份额从13%上升到23%。
这些资金流动推动了亚洲城市的增长。全球最大的30个国家中,有21个位于亚洲,10个游客最多的国家中有4个位于亚洲。一些不太知名的亚洲城市如今也进入了投资者的视野。在缅甸的商业首都仰光(Yangon),2017年知识密集型行业的新领域外国直接投资(FDI)总计26亿美元,而2007年这一数字几乎为零。
同样,靠近雅加达(Jakarta)的一个较小城市勿加泗(Bekasi),已成为了印尼的底特律ーー印尼汽车和摩托车工业的中心。在过去的十年中,外国直接投资在这个城市的制造业中以每年29%的平均速度增长。印度城市海得拉巴(Hyderabad)在2017年产生了超过1400项专利,正在迅速赶上印度的硅谷——班加罗尔(Bangalore)。
但流入亚洲的不仅仅是外部资本。动态的区域内网络也在推动进展。由于亚洲供应链日益一体化,亚洲国家货物贸易总额的大约60%发生在本地区。区域内的资金和投资流也在增加,超过70%的亚洲创业资金来自区域内部。亚洲境内74%的人口流动是由亚洲人进行的,这也有助于该地区的融合。
新亚洲四小龙
亚洲的多样性使得这些资金流动发挥了作用。事实上,现在的亚洲至少可以分为四部分,每个部分都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在该地区的全球崛起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新亚洲四小龙”的第一个是中国,中国是该地区的主要经济体,为其邻国提供了一个互联互通和创新的平台。2013至2017年,中国占亚洲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35%,其中约四分之一流向其他亚洲经济体。2017年,中国的专利申请量占全球的44%,这反映了其快速增长的创新能力。
第二个是“亚洲发达国家”,也提供技术和资本。这些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1万亿美元,占2013至2017年区域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总额的54%。仅韩国就为越南提供了33%的外国直接投资。日本占缅甸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的35%,日本占菲律宾外国直接投资的17%。
第三个,是“新兴亚洲”(Emerging Asia) ,它由相对多样化的小型新兴经济体组成,由于生产率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它们不仅提供劳动力,还提供增长潜力。这些经济体与它们的区域邻国深度融合: 它们在区域内货物、资本和人口流动中的平均份额为79%,是“新亚洲四小龙”中最高的。
相比之下,第四个是”亚洲边界地区和印度”,在区域内流动中所占的平均份额最低,仅为31%。 但是,这个反映了与欧洲、中东、非洲和美国的联系将会增加,这些历史上不那么一体化的经济体正在与它们的亚洲邻国建立更紧密的联系。这个群体有很多东西可以提供,包括一个相对年轻的劳动力,它们正在利用不断增长的亚洲进口市场和一个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它们可以作为一个新的区域出口市场。
亚洲一体化
“新亚洲四小龙”之间的差异是互补的,使亚洲一体化成为推动进步的强大力量。例如,当一个国家的劳动力老龄化时,一个拥有更年轻人口的国家填补了这个空白。2015年,印度人口的年龄中位数为27岁,而中国为37岁,日本为48岁,预计到2050年,印度人口的年龄中位数仅为38岁。
同样,当一个国家的工资(也包括制造成本)开始上升时,处于较早发展阶段的经济体将接管其低成本的制造业活动。从2014至2017年,中国在所有劳动密集型新兴经济体出口中的份额从55%下降到52%,而越南的份额增加了2.2个百分点,柬埔寨增加了0.4个百分点。
多年来,观察人士一直在激动地讨论亚洲的未来潜力。然而,未来已经到来。正如作家帕拉格?卡纳(Parag Khanna)所言,我们已经进入了“亚洲世纪”。没有回头路了。
本文最初发表于 MarketWatch。
翻译 | 小彩
版权声明:《巴伦》(barronschina)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英文版见2019年10月19日报道“The Global Center of Trade Rapidly Shifting to Asia.”。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投资建议不代表《巴伦》倾向;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推荐阅读
责编 | 黄端 duanhuang@caijing.com.cn
◤本文为《财经》杂志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请在文末留言申请并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