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的内容主要来源于我的一门选修课,课程名字是“攻击性行为与杀人”(英文名:Aggressive Behavior and Homicide)。看名字就很感兴趣有没有。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PBkNDgLyJ6zZpISqic4M31ATKvcpyjQjYfGgg33jjjjF4WkthHkUIXZhavdDnINdWgD1tqwibPt4cria74JQLR7Ig/640?wx_fmt=gif)
这两个月以来老师带我们分析了一些暴力行为的案例,指导我们辨别不同的暴力类型。学过之后再看有的电影或者是社会暴力事件,思考的角度都开阔了许多,很有意思。所以今天尝试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写出来, 先看两个案子 。
2009年7月,长春市朝阳区,年轻男子李佳歌和女友收拾房子准备结婚,发现从4楼往下漏水,于是上到4楼说明此事,为此与对方发生争执,结果住4楼的男子张攀峰挥刀行凶,李佳歌被刺死,其女友蓓蓓被刺成重伤。
http://news.sohu.com/20101026/n276441719.shtml2015年,吴谢宇购买了防水塑料布、防油桌垫、干燥剂、防潮剂、防霉包、抽湿器、真空压缩袋抽气泵、隔离服等,还买了刀具,包括剔骨刀、菜刀、手术刀、雕刻刀、手机贴膜用刀、锯条等等,后将母亲谢天琴杀害于家中,并将尸体用预先购买好的活性炭等层层包裹。预先向亲戚借到140万谎称出国留学,实则用作逃亡。
这两个案子都造成了被害人的死亡,但很明显,施暴者的行为有很大的差异。前者张攀峰更接近日常我们说的“激情杀人”,发生争执就持刀行凶了。后者的行为则并未当时的头脑发热,吴谢宇从预谋杀母到最终逃亡,都制定了严密的计划(准备了大量的金钱,被捕时身上有三十多张身份证)。
我们把张潘峰这类定义为“反应性攻击者(Reactive Aggressor)”,把吴谢宇这类定义为“操纵性攻击者(Proactive Aggressor)”。
一个人可以被定义为反应性攻击者如果Ta符合至少5条:想想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嘛?
暴力行为并不能给实施者带来任何利益。
实施者主观上感受到自己被欺负了,所以要报复欺凌者,这样才能保护自己。(实际上他人并不一定是在欺负Ta)
攻击他人因为他们表现出来的表情/情绪/动作/言语。
因为一时的情绪比如恼怒而攻击他人。
没有经过周全的计划就产生了攻击行为。
实施者认为自己才是受害者,但是Ta无法向别人证明。
口头表达能力,自控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低,且较为多疑。
实施者认为没有人可以帮助Ta。
缺乏自信,情商较低,经常被他人利用。
比如之前轰轰烈烈的上海杀妻藏尸案
2016年10月15日,他与杨俪萍一起赴杭州游玩。由于之前看好的宾馆已经满房,他预订了另一家宾馆,妻子对此表示不悦。隔日,夫妻俩返程回上海,因为没买到高铁票,坐的普通列车,回家后两人发生争吵。朱晓东称,自己当时曾“安抚她”。他还供述,2016年10月17日晚,两人又因不满杭州之行吵架。2016年10月18日早上7点多,夫妻俩再次因此事发生争吵。朱晓东“不想让她再说了”,“就用双手掐她的脖子”。几分钟后,朱晓东发现妻子没有了呼吸。随后,他从衣柜里拿出一床被单,将杨俪萍的尸体裹上后放进了阳台的冰柜
再比如这个主观上认为医生故意针对自己而愤怒杀医的案件
3月23日下午,黑龙江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发生一起患者在医院内刀捅医生的恶性伤害事件,造成医生王浩死亡、三人重伤。“当时我和我爷爷来哈医大看病。我感觉大夫好像是在烦我。之后感觉脑袋一热,就把大夫给杀了。”哈医大一院“3·23”血案发生一周之际,嫌犯李梦南这么解释为什么要刺杀医生。
http://m.sohu.com/n/339488348/
一个人可以被定义操纵性攻击者如果Ta符合至少2条:想想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嘛?
为了利益(比如金钱,快乐)而实施暴力行为。
实施者经过了周密的计划。
实施者通常是个冷静,聪明且口才较好的人。
过度自信,认为自己可以控制任何事情。(overconfident)
自我崇拜而高估自己的能力且低估事情的后果。(narcissistic)
内心有一套自以为的成功标准。
对受害者缺乏同情心。
有一定的心理疾病,施暴后并不感到后悔。
表现出反社会或违反常规社会规则的行为。
比如复旦大学投毒案。
2013年3月,林森浩以取物为借口,从他人处借得钥匙后,进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影像医学实验室,取出其于2011年参与医学动物实验后存放于此处的、内装有剩余剧毒化学品二甲基亚硝胺原液的试剂瓶和注射器,并装入一个黄色医疗废弃物袋中带离该室。后林森浩携带上述物品回到421室,趁无人之机,将试剂瓶和注射器内的二甲基亚硝胺原液投入该室饮水机内,后将试剂瓶等物装入黄色医疗废弃物袋,丢弃于宿舍楼外的垃圾桶内。隔天黄洋在421室从该饮水机接水饮用后中毒,最终不治身亡。
比如622杭州保姆纵火案。
为筹措赌资,莫焕晶决意采取放火再灭火的方式搏取朱小贞的感激以便再次开口借钱。6月22日凌晨2时至4时许,莫焕晶频繁用手机查询“打火机自爆”、“沙发着火”、“窗帘着火”等与放火有关的关键词信息。据犯罪嫌疑人莫焕晶供述,凌晨4时55分左右,其在客厅用打火机点燃茶几上的一本书,扔在布艺沙发上导致火势失控,后逃离现场,造成被害人朱某某及其3名子女吸入一氧化碳中毒,抢救无效死亡。
大家可以把这四个案例对照我列出来的18条来看,更好理解。
那么这些到底是先天就写在了基因里,还是后天形成的呢?
虽然已经有不少的研究报告显示,暴力人格的群体中,有一部分是大脑某部分损伤,或者是基因的变异。
比如因求职被拒砍下面馆老板头颅的案件(网传说法也有是因为一块钱)
2017年2月18日,湖北省武汉市武昌火车站附近,犯罪嫌疑人胡某因口角纠纷,在一面馆门口持面馆菜刀,将面馆业主姚某头颅砍下。 目击者表示,发生口角后胡某进入厨房拿着刀冲了出来,先是砍伤姚姓老板的胳膊和腿,随后,追着他来到室外。在面馆门口,胡某猛砍数刀,残忍地将面馆老板的头颅砍下,并扔进了垃圾桶。事件发生后,犯罪嫌疑人被警方控制。权威部门披露,嫌犯系精神残疾二级,司法鉴定意见显示,被鉴定人胡某应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
但我仍然非常坚定的认为,后天才是最主要的因素,尤其是原生家庭的影响(不学术不严谨的表达,纯粹是个人想法)。
在我这两周看过的接近60个案例里,不论是激情还是计划杀人,不论发生在哪个国家,当我放下案件,单独去看凶手的成长经历,一方面痛恨他们本身的懒惰不思进取等问题,一方面也感叹他们家庭教育的缺失。有的凶手甚至曾经遭遇过严重的家庭暴力,校园暴力,社会暴力,有的在童年目睹亲人遇害留下了心理障碍,他们认为自己不曾被爱过,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被教育成“暴力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办法”。他们曾经是受害者,却变成了施暴者。
课堂上有提到一个问题我也觉得挺有趣的:
在日常生活中,群体A作为施暴者对群体B受害者使用暴力行为。而到了网络上,却对调成了群体成为施暴者对群体A使用网络暴力,从而让A变成了受害者。你们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比如,之前摔死柯基事件。(我本人真的很爱狗)。尽管虐待动物的法律尚不完善, 但这位摔死柯基的女士,遭到的网络暴力是否是合理的惩罚呢?她是否成为了网络暴力的受害者?她的丈夫,女儿和邻居是否成为了网络暴力的受害者?
成都“摔犬事件”逐渐演变成了一场巨大的网络暴力,已经不仅仅是当事人被摔死柯基犬那么简单,网络暴力进一步上升,当事人的家门口被摆花圈,门上被喷漆、扔垃圾。事件刚出来的时候,当事人何某及丈夫的四个住址被曝出,何某在医院怀孕的建档的资料、夫妻的工作单位、车牌号码均被挖出,当事人照片甚至一度被ps成灵堂。
当然,每次有无辜的人受害,当分析凶手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的文章出来时,舆论总会说“我不想看凶手是什么样的,我不同情Ta”。但是,我不认为去分析凶手,“同情凶手”,就是“圣母的行为”。为什么乘坐飞机有这么多限制,因为一次次的事故让后来者吸取教训了。而杀人案也是,当我们把这些穷凶极恶的施暴者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分析下来,吸取一些教训,让家庭改变一些教育方式,社区进行及时的干预等等,会不会在不经意间,我们就规避了将来可能发生的悲剧。【为了避免误会,啰嗦一句:我痛恨施暴者,也曾为很多受害者半夜睡不着,为他或者她惋惜流泪,心里暗暗希望谋害他们的人恶有恶报。】
最后推荐几部电影/电视/真实案件吧,可以带着这篇文章的内容去看。希望有成功给你们提供到更多视角来看待和思考未来可能发生的暴力案件(希望越少越好啦!)
日本电影 《告白》英文名《Confessions》- 超级推荐,太典型了!!
美国电影 《Gone Girl》中文译名《消失的爱人》
美国电影《Joker》中文译名《小丑》- 内地目前没上映
中国台湾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
中国香港电影 《天水围的夜与雾》- 改编自真实事件,吹爆任达华演技,对家暴题材感兴趣的别错过
香港连环杀人案雨夜屠夫 - 慎入
-----------------------------------------------------------------------------
这是我第一次尝试把课堂上较为“学术和理论”的内容,用通俗的表达写出来。不知道你们觉得怎么样?好看请点右下角-》好看!O(∩_∩)O 有任何想法都可以给我发消息讨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