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对她的善意,需要你我的“键”证

对她的善意,需要你我的“键”证

阅读量:3670655 2019-10-22



近日,长期遭受类似“荡妇”“坏女孩”等网络暴力攻击的韩国艺人崔雪莉自杀身亡,使人进一步思考女性所面临的网络环境。
女性常面临着不友好的网络环境:针对女性的恶意攻击屡见不鲜,“小三”“女司机”等网络标签、“责备受害者模式”常使女性招致误解与谩骂。
为消除针对女性的网络暴力,联合国宽带委员会提出了提高意识、增强保护、进行制裁的原则。我们应远离网络暴力,“键”证对她的善意。
近日,年仅25岁的韩国艺人崔雪莉在家中自杀身亡。雪莉生前患有抑郁症,且长时间遭受类似“荡妇”“坏女孩”“偶像失格”等网络暴力。这使人进一步思考女性所面临的网络环境。
▲ 韩女星雪莉
被网络戾气包围的女性
关于“网络暴力”的讨论由来已久。狭义的网络暴力通常是指网民在朴素的道德、正义观念支配下,围绕某一热点事件/焦点人物,进行发帖、回帖、网络创作等以维护“道德”和“正义”的行为。网络暴力常伴随“人肉搜索”、发布当事人隐私、人身攻击、侮辱、谩骂,甚至线下追踪、上门讨伐等违法行为。
▲ 少年偶像组合TFBOYS成员王源曾采访中说到:“大家可能都本着说我骂你一句也无所谓,但你有没有想过一千个或者一万个人骂一句造成的伤害有多大,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想到,在发出这句话或者打出这行字后,会对屏幕那头的人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在群体情绪的影响下,网络“道德审判”往往脱离事实真相,迎合某些社会情绪与固有观念,比如仇富等。当引起热议的网络事件与女性相关时,则容易迎合社会中既有的对女性的偏见。

饱受网络暴力摧残的崔雪莉,曾以清纯、甜美的少女形象出现,直至2014年,雪莉和大自己14岁的大叔恋情曝光,她开始被网络暴力淹没。2017年,雪莉主演的电影《REAL》,被观众评论“是你的床戏吧”;她不穿内衣被骂“荡妇”“坏女孩”。脱离了公众“好女孩”期待的雪莉,顷刻间成为众矢之的。
针对女性的,类似“荡妇”之类的恶意攻击,并不鲜见。网络的匿名性为恶意攻击提供了绝佳的保护伞,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出口的恶毒言论像毒瘤一样在网上肆意传播,女性所面对的语言环境极其恶劣:
某些网友“出口成脏”,“国骂”不离口,动辄便要“问候”被攻击对象的女性亲属;
类似“绿茶婊”“白莲花”“圣母婊”“荡妇”“心机婊”等污秽言语,不堪入耳;
“去死吧”“怎么还不死”等诅咒、谩骂也频繁出现在与女性相关的网络事件中,令人触目惊心。
某些与女性有关的充满偏见与歧视性的标签,往往误导舆论。比如,“小三”是对女性进行人身攻击时常用的利器,一旦当事女性与“小三”一词扯上关系,则无论真相如何,都会招致猛烈炮火:
电影《搜查》中,“公交车上不让座”的“叶蓝秋”在被贴“小三”标签后招致疯狂攻击,被逼致死;
▲ 电影《搜索》中,叶蓝秋刚刚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因为没有给老人让座而被全网“人肉搜索”,又被贴上“小三”标签。(来源:网易娱乐)
再如“女司机”标签下,网友往往将所有相关女性司机标定为驾驶技术不过关的马路杀手,“重庆大巴车坠江”事件中,一名女性司机就无辜被牵连。
▲ “重庆大巴车坠江”事件中,被撞红车的驾驶员坐在路边的照片迅速被全网传播,“女司机”“逆行”等消息一时间沸沸扬扬,司机个人信息也被“人肉”后公布。后经监控录像证实,红色车属正常行驶,被大巴撞击掉头后停在路边。
在某些女性作为受害者的网络事件中,类似“谁让你这么蛮横,活该你被打”“谁让你穿这么少,活该你被强奸”等“责备受害者”模式则轮番出场,给当事女性造成二次伤害。
针对女性的网络暴力高发
网络暴力是暴力的一种形式,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延伸。针对女性的网络暴力还有很多种形式:性骚扰、带有性别偏见的憎恨言论、非自愿的图像传播、网上骚扰、网络跟踪、被迫暴露于强奸文化中等。
近年来,针对妇女和女童的暴力高发。据联合国宽带委员会性别工作小组2015年发布的《针对妇女和女童的网络暴力》报告:
73%的女性曾经目睹或者遭受过某种形式的网络暴力;
18岁~24岁的女性面临各种网络暴力的风险加大,她们常会面临跟踪、性骚扰暴力,也很难逃脱所有年轻人都常面对的骚扰,比如人身威胁;
在所调查的86个国家中,74%的国家,其法院及执法机关不能对针对妇女和女童的网络暴力采取有效措施;
来自印度的一项报告显示,在印度,只有35%的女性报告了她们受害的经历,囿于社会压力,女性倾向于不报告她们遭受网络暴力的经历。
受欧洲议会女性权利与性别平等委员会之邀,由公民权利和宪法事务政策部发布的《针对女性的网络暴力及网络憎恨言论报告》显示:
在欧洲,1/10的女性自15岁起曾遭受过不同形式的网络暴力;
欧盟国家中,20%的年轻女性曾遭受过网络性骚扰;
14%的女性在15岁后曾被网络跟踪。
当针对女性的网路暴力出现时,受性别刻板印象,及网民倾向于合法化网络暴力的影响,会导致“责备受害者”模式出现,并且无视女性受害者的观点和感受。

无线宽带技术,4G乃至5G移动网络技术,及智能手机的应用,正使得网络暴力的门槛越来越低;技术的可及性使得厌女图像、文字的传播和生产变得非常廉价;技术领域的性别不平等也在网络平台上体现出来,开发网络工具所必须的程序算法对性别偏见“免疫”,导致了“有毒的技术文化”的产生;网络匿名性使施暴者很容易逃脱惩罚;互联网可以连接世界上每个角落的每一个人,这使得受害者的范围扩大,且施害者被逮捕的概率降低;暴民心态、有害数据的不可消除性也致使女性持续不断地遭受伤害。
预防和消除针对女性的网络暴力
对针对女性的网络暴力严密监管,是使网络健康发展、在网络空间赋权女性的重要基石。
联合国宽带委员会发布的报告中提出了消除针对女性的网络暴力的“3S”原则,即:
提高意识(Sensitization)
增强保护(Safeguards)
进行制裁(Sanctions)
所谓“提高意识”,是指通过开展培训、学习、社会活动等促进公众对性别平等、网络性别暴力的社会态度和行为的改变,进而防止针对妇女和女童的网络暴力发生,这不仅要开展公众教育,还要对执法部门的工作人员,比如警察等进行教育;
所谓“增强保护”,是指增强针对女性的网络安全和平等的保护,应通过技术手段,给予网络用户更多关怀,对网络实施监督、建设负责任的网络机制,调动经济、社会、政府等各个部门共同参与,做好“网络守门员”;
所谓“进行制裁”,是指发展和制定法律、规章、政府机制以阻止行凶者施恶。
雪莉自杀事件再次引发公众对网络暴力事件的关注,著名艺人那英、宋茜纷纷发声,谴责网络暴力。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青年教育使者,青年偶像王源也曾呼吁“拒绝网络霸凌,三思而后行,‘键’证你的善意”。笔者认为,反对网络暴力,还要特别关注对女性的暴力,“键”证对她的善意。
(原文题目:《拒绝网络性别暴力 “键”证对她的善意》,来自《中国妇女报》2019年10月22日6版)
欢迎转发 点“在看” 转载请联系授权
大家都在看
明确由女性工作人员询问受性侵女性未成年人!未保法修订草案28个修改要点全梳理
忍无可忍,无需再忍……
共和国的女儿|秦怡:中国银幕不老的“青春之歌”
来源/中国妇女报文字/刘天红图片/网络编辑/侯晓然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