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配图
作为京剧“第一科班”,富连成社在开办的44年中培养了近800名京剧人才,其中不乏马连良、叶盛兰、袁世海、谭元寿、梅兰芳、周信芳等名家。日前在京召开的研讨会上,专家指出,富连成社“口传心授”的教育方法,是中国传统艺术教育以实践为基础的宝贵经验,在当下戏曲传承体系中并未过时。
北京富连成戏剧学社成立于1904年,由叶春善、叶龙章父子任首任、二任社长,是办学时间最长、造就人才最多、影响最深远的一所京剧科班,培养了“喜、连、富、盛、世、元、韵、庆”八科近800人。新中国成立后,富社弟子仍是中国京剧教学的中流砥柱,影响远播港澳台地区和海外。
在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富连成社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研讨会上,作为项目主持人,全国政协委员、京剧表演艺术家孙萍介绍,富连成社采用当时戏曲教育“集体师徒制”的主流科班教育模式,因材施教,因人设戏,以“口传心授”为训练方法,按学生气质、性情、嗓音、扮相、体态等不同条件,划归不同行当,文武兼学。
会上,有专家质疑了这种传统教育模式在当下应用的必要性。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秦华生认为,当下我国的戏曲教育,基本还是延续富连成社“口传心授”的原始方式,建议借鉴西方歌剧、话剧演员的培养方式,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课程设置。
但更多专家持有不同意见。戏剧理论家、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周华斌说,在中国戏曲教育史上,富连成社的成就是独一无二的,其“口传心授”的教育模式是中国传统艺术教育的特色,其核心精神是不能只注重理论和文凭,更要重视实践。
86岁的戏曲教育家、中国戏曲学院原副院长钮骠说,富连成社说到底是一种职业教育,目的是培养专业人才,势必要有特殊的教育方法;所谓口传心授,是培养京剧表演专业人才行之有效的特殊方法,因此对京剧教学方法的研究不能脱离京剧的职业性。
“富连成的体系是一个实践的体系,从来没有过理论的描述;而我们今天对它的研究也要基于实践,说明实践,在理论上归纳实践。所以实践二字是这个研究的根本。”他说。
83岁的花脸表演艺术家、中国戏曲学院原副院长马名群,就是这种实践性教育模式的受益者。1950年,马名群考入刚刚成立的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中国戏曲学院前身),包括前总教习萧长华在内的40多位富连成社专家都在学校任教,身段课、把子课、曲牌课、剧目课都是老师面对面、一对一教授,让马名群受益匪浅。
他举例说,富连成社出身的著名“花脸”演员孙盛文教授传统剧目《姚期》时,先讲故事情节和人物心态,再讲锣鼓运用,然后身体力行进行示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连中央戏剧学院旁听的师生都赞不绝口。
如果说,在“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中,马名群强调了“身教”,与他同龄且同学的戏曲理论家、国家京剧院原院长苏移,则强调了“言传”。
苏移举例说,传统剧目《审头刺汤》中,有一句“奉命审人头,恼恨汤勤礼不周”的念白,其中“奉命”要轻,“审人头”调门要上去,接下来要有力度。
“要抓住戏的要旨、主题和人物的个性特点,去处理唱念做打。”他说,身教的同时,也要通过言传把“唱的语言性和念的音乐性”这一戏曲特性讲给学生。
马名群同时指出,富连成社教育模式的另一个精髓是“教戏不教派”,即原原本本传授一出戏唱念做打的特点,但不向学生过分强调教师个人的某方面特点和风格。
“所以我们学生在校期间是没有拜师的,强调以行当为主,因为行当是源,流派是流,放弃了源,路子就会越来越窄,不可能兼收并蓄。”他说。
——山西戏剧网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投稿形式:照片、文字、录像均可。
投稿要求:原创,注明姓名、地址。
联系方式:信箱:422345221@qq.com
微信:13780517244
电话:13780517244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