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从《双子杀手》,看CG技术的应用 | 未来科技

从《双子杀手》,看CG技术的应用 | 未来科技

阅读量:3822963 2019-10-26


近日,李安执导的热映大片《双子杀手》受到了大量的关注,可以说这部片子的开头已经足以让众多“吃鸡”发烧友们大饱眼福:开篇画面就来了个近距离的实景“8倍镜”狙杀。

电影一开头就上演了一幕远程狙击,让众多“吃鸡”玩家“魂牵梦绕”的8倍镜“真人登场”(图片来源:凤凰娱乐)而如此真实的“8倍镜”不但要归功于道具组,还要归功于李安此次煞费苦心打造的“120帧+4K+3D”的视觉震撼;而这部电影带来的技术震撼远不止于此。手持完整配置的MP5、侧面瞄准镜和倍数镜之间切换自如、骑着飞驰的摩托在大街小巷肆意地展开你死我活的格斗拼杀……

如同“吃鸡”游戏中投放了大量的“人机”一样,上述那段近似真人“吃鸡”的街头拼杀场景中,有一方其实也不是“人类”:李安在这部片子中“投放”了一个CG“人机”,并且一直陪伴着主演威尔·史密斯演到了剧终,成为了该剧当仁不让的“双子”男主角。

《双子杀手》从票房上看,对于佳作频频的李安而言已经可以称之为“败笔”;在“娱乐派”影评消极声四起之时,“技术派”的评论却异常兴奋,不少评论都将这部影片誉为电影技术的又一次革命。他们毫不避讳地指出:“《双子杀手》打破了李安的差片记录,却达到了电影科技的最高水平”,并将其与首部3D电影《阿凡达》齐名。有评论甚至表示:电影技术让《双子杀手》占到了票价与硬件的制高点。
除了3D、4K、120帧的再一次大放异彩外,电影史上的第一次荧幕CG“造人”,让人们惊呼:李安真的“很疯狂”。而此次《双子杀手》上映之后,李安已经彻底成为了一个不仅限于“3D技术革命”的践行者,而是升级成为了一个“电影技术革命的开拓者”:他的“纯3D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衍生,让非动画的真实人物角色构造也纳入到了3D视觉效果中,为我们带来了真人电影中的第一个完全依靠技术制造出来的人物角色。好莱坞金牌制作人杰瑞·布鲁克海默甚至表示:《双子杀手》所能引起的技术革命,重要性不亚于电影从黑白时代到彩色时代的转变。

CG人:“我是怎么被制造出来的?”
让我们再回到《双子杀手》这部影片本身。在哥伦比亚街头的这段在后世看来或许具有“革命性价值”的枪战戏中,当年轻版的“威尔·史密斯”——“Junior”在布满加勒比沧桑气息的围墙边露头的那一刻,真给人一种错觉:这是一部“父子齐上阵”的大片?
本片主演威尔·史密斯(右)与CG全特效打造的“年轻版威尔·史密斯”——Junior
其实,这个Junior就是个彻头彻尾通过CG技术打造出来的角色。这个纯粹通过后期特效“凭空捏造”出来的角色在整部影片中的表现可谓“天衣无缝”,完全看不出这是一个全凭算法打造出来的“CG人”。科普时间  
CG,全称Computer Graphics(电脑图像),核心意思为数字化的图形,是将二维或三维图形图像,通过算法转化为栅格形式图像的一种科学。简单地说就是利用计算机中表现图形图像,利用计算机对图形图像进行处理、显示的原理。随着利用计算机进行视觉设计、生产相关产业的形成,国际上习惯将该领域统称为CG。它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几乎包含了信息时代所有的视觉艺术设计和生产活动。在《双子杀手》的拍摄过程中,当影片拍摄即将结束、后期制作即将开始的时候,技术团队协助影片制作团队建立了mo-cap(动作捕捉)舞台来捕捉A/B表演。这次两人饰演的角色对调,威尔·史密斯佩戴动捕装置扮演Junior,另一位演员扮演的亨利,其他重要角色演员也会在舞台上再次进行表演,为的是营造出真实全面的表演环境。二次拍摄结束之后会选取效果最好的一个take,录制威尔·史密斯第二次表演的声音,再将所有音频进行同步。

与一般的换头特效不同,当威尔·史密斯的角色出现在镜头中的时候,Junior就必须是动捕的数字化角色,而非“替身”。动捕时,会在威尔·史密斯脸上设置精确的跟踪点:头部佩戴红外摄像机装置(HMC),背后衣服下面隐藏的小型电池为这个装置提供电量,透过服装能看到他背心上离散的红外光点,用来跟踪他的身体。动捕过程采用了同时捕捉面部和身体的方式(包括肩膀在内),能非常完美地跟踪头部,使之和肩膀匹配到一起。
为了创建数字角色Junior,技术团队先制作了威尔·史密斯的数字副本,只有与本人精确匹配之后,才能将他的表演重定向到年轻数字角色上。前面我们提到了影片开拍时进行了FACS Session来研究威尔·史密斯的一系列表情和动作。只需戴上下图的这个头部装具,在脸上布满摄影机跟踪的黑点,模具上的两台摄像机就可以记录他所有的面部表情。特效师再通过模具校准脸上所有的跟踪点。然后跟踪点通过电脑进行数字空间上的计算转换,在虚拟形象上重构整个面部和表情细节。
可以说,正是这个Junior的存在,才让《双子杀手》在剧情如此老掉牙乃至有点糟糕的情况下依然能获得还不算太“谷底“的评分,也再次让人感受到了科技创造的魅力;有评论直接就表示:“李安这次选择了一个保守平淡类型的题材,其实是为了给技术革新做骨骼支撑。”

CG造人在未来影视拍摄中的应用猜想在“使用替身演员、然后换脸”在影视界已经司空见惯的今天,一个角色完全由CG技术制造出来的确让大家“嗅”到了一丝电影技术革命的新气息,CG的全身动作捕捉技术,也可以让替身演员不需要再“上刀山,下火海”,甚至是需要真的冒着生命危险,去完成主角大咖们“金贵”的身子不愿完成的动作和戏份。
此外,在影片拍摄过程中,技术团队在打造年轻版威尔·史密斯时,还参照了他20多岁时的生活影像视频,几乎找来了他年轻时候的所有视频素材。那么我们可以猜想,这种虚拟造人技术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还能通过对于留有照片和影像资料的近现代历史人物在影像资料中留存的动作和面部的细节捕捉,彻底在荧幕上把他们还原出来,让这个百分百还原的历史人物形象参与到整个影视剧的剧情中来,彻底还原历史,也能弥补特型演员始终无法完全还原真实历史人物原貌的局限。
CG相关技术的商业应用
CG技术的初步商业应用其实已经不是新闻。早在2017年,国内某科创企业就推出了一款基于CG动作捕捉技术的“工业仿真培训”软件,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影像输入即可实现人体肢体动作的跟踪。使得肢体动作捕捉科技被应用到了更多领域。像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体育训练、医疗康复、教育培训等。但这类软件其实只是通过将捕捉后的人类动作置于一个虚拟仿真环境中,依然没有跳出AR的范畴。

而这次《双子杀手》是彻底通过CG技术“凭空”造了一个“真人”;或许,在商业领域中对于人类的动作捕捉应用由于各种层面的不成熟还不能成为现实,但是,针对物体进行“凭空制造”的CG技术商业落地却已经问世,例如CG虚拟摄像技术在汽车行业中的应用。
早在2015年,汽车CG技术就第一次在广州车展上亮相;通过CG技术建模,能将真实的汽车及其性能制作成数字化的动态实体汽车形象,用最快捷、最方便、最直观的手段展示给消费者,并且,还可以将汽车制造时产生的数据最直接地展现在消费者眼前。
CG技术打造汽车概念短片(转载自BITONE官方网站,版权归BITONE所有)
汽车CG技术也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在了主机厂的广告中,一汽红旗、奥迪、一汽马自达、雪佛兰等品牌都先后推出了属于自己的CG广告;这种广告在制作过程中,会使用CG技术按照真实的汽车性能数据“凭空”打造出了一辆CG“汽车”,并让其在真实或仿真的场景中完成各种状态和动作;汽车厂商再也无需用真车来拍摄一系列高难度汽车动作视频,大大降低了拍摄风险和长远拍摄成本。


通过计算机算法技术创造奇迹,这一切似乎与人工智能也有点相似,或许人工智能在未来将会成为尽显CG技术“魅力”的最佳舞台?如果说人工智能为人类再造了一个“算法大脑”的话,那么CG技术很可能将是未来与这个大脑紧密相连的“算法眼睛”;我们期待着在自动驾驶、激光雷达等高新技术领域也会出现CG技术的身影。也许,当CG与人工智能“无缝结合”的那一刻起,人工智能领域也将再度迎来一个革命性的变革?
推荐阅读
未来能源 | 三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为电动汽车提出了“长效储能”电池
2019-10-11
献礼祖国七十周年华诞 | 小变化看中国70年出行发展
2019-10-01
未来出行 | L4级自动驾驶还是天方夜谭?看小马智行将怎么把它变成现实
2019-09-21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