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而思
duersi
对弈,下围棋。它是一个智力游戏,起源于中国,应有超过三千年的历史。
对弈蕴涵着古代哲学中一元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天圆地方、十九农节气、三百六十周天之数等等含义,其变化丰富,意韵深远,魅力无穷。
已记不清这些院士专家们的面孔,只有他们对龙游石窟这座恢弘的古地下建筑不断的称奇还时时回响;也难以追索所有参会者在龙游“大型古地下工程科学问题及长期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观点,只觉得龙游石窟越来越似宏大的棋盘,从2015年10月25日开始,再次演绎着无穷的精彩。
来自中国、德国、意大利、葡萄牙、日本、以色列、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位专家学者齐聚,是一次世界的声音环绕龙游石窟。
国家AAAA级景区龙游石窟,游客并不陌生,这里遍布着“无底潭”的古地下洞窟群,自被发现、发掘以来近二十年,谜团丛丛,奇迹生生。
“我是一个严肃的人,来到龙游这个地方受到了感染,是龙游让我轻松起来。”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思敬教授,我国知名的工程地质学家,兼任国际工程地质学会副主席,亚洲工程地质协会主席等职务,业内泰斗,82岁高龄的科学家坐定受访《龙商行》的开场白。
大胆想象,细致求证。这位老院士对龙游石窟充满期望。他认为,龙游石窟可能比我们目前的猜测与论证,无论是年代和作用,都可能超乎我们想象。所以他说,对龙游石窟的研究,要有想象力。
为什么其它地方所有的洞室,都没有像龙游石窟这样对我有这么大的冲击力?就是因为龙游石窟存有太多的“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奇”和“谜”,如果没有充分的想象力,恐怕很难有研究上的突破。王院士如是说。
开幕式上,王思敬院士在用中文做了简短的致辞后,随即用英文向与会的国际专家讲述了一个“龙游神话”:很久很久以前,中生代白垩系的一群来自海王星的“龙”来到了地球上,当它们飞越衢江的时候,被这里秀丽的山水风光深深吸引,决定在这个风水宝地生活下来,这就是地球上第一批从外星球来的移民。
它们在这里安营扎寨,在凤凰山里挖掘了三十多个洞窟,把衢江清水引进了洞窟,变成“龙”温馨的家园,因此这里叫做“龙游”。
它们在龙游愉快地生活着,累了,就盘旋在石柱上休息;渴了,就在专门的饮用水池里喝水。石窟的洞璧石柱上,由此留下了它们刻画的精美整齐图案。
就这样过了一百个百万年,它们纷纷移居到大江大洋里去了。可是,它们又割舍不下这块风水宝地,发誓要保护好她。于是,今天,作为“龙”的传人的我们,为保护这块宝地云聚在此,展开讨论。
科学探讨的严谨与研究论点的创新,成为随后思想交锋的闪光点。这是一场学术的棋局,每一个落子都引来阵阵喝彩,开局利索,中盘漂亮,点数清爽。
有关对龙游石窟的探究,历来是一个推论、否认,再落子、再提空的过程,考验着人们的想象力,激发着人们的思辨力;有时候,它没有逻辑关系,有时候,它又牵扯着龙游亘古恒久的地方文化。
或许对于龙游石窟,只有将自己的思想放空,才能拨开石窟隐藏着的种种谜雾,找到它深埋的历史印迹。
“龙游石窟是人类文明历史遗产中的瑰宝”,学术界对此几无争议。
然后,对于龙游石窟在远古时期是如何开凿的?始于哪个年代?谁开凿的?它的动因何在?用途又何在?如此大型地下建筑空间不坍塌,其石柱设计和受力支撑点非常准确,古人智力如何了得?如此大规模的工程和地下建筑,为什么在龙游县志和史料记载上都未曾查到?
总开采体积约八十六万立方米,相当于三百四十四个标准泳池;如此一致的开凿模式:小长方口,狭窄和陡峭的阶梯,除几根支撑柱外广阔和空荡荡的空间。
可以肯定开凿者的构思是成熟的,目的是明确的,施工是合理的,效果是满意的,不存在随意性、偶然性和试探性,因此它们中间的每个细节都是有意义的。
杨志法教授在会上首次披露龙游石窟地层为厚度达1793m白垩系上统衢县组的红层,也公开宣布龙游石窟的勘探成果,龙游石窟群由5座古洞室群所组成,共含45个古洞室。
分别是凤凰山古洞室群(含26个古洞室)、翠光岩古洞室群(含4个古洞室)、上坂村古洞室群(含10个古洞室)、牛场古洞室群(含2个古洞室)、瀔波岩古洞室群(含3个古洞室)。
龙游石窟洞室群越来越多,谜团也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接近历史的真实?有关石窟的棋局,远比会议上的漫长。
执黑下个先手吧:
采石场?石窟的岩石属泥质红砂岩,有专家做过实验,极易风化,难以作为坚固建筑材料。洞口很小,开口斜上,洞穴很大,石料难以运出。
练兵场?深深的洞穴难以容纳众人展开活动,呼吸所需的氧气也成问题,要吃要拉了怎么办哦。从小小的洞口投下火把,洞内所有人不战而亡。
储粮仓?地下落差很大洞地穴又有积水,粮食很快腐烂发霉。
墓穴群?自发现洞穴开始,就从未发现有任何尸骸遗物。
半途放弃的工程?作为一个有目的建造的工程,按古代的施工工具,按可在洞内同时作业的人数,如此工程可能是整整一代人的工作量。是什么能让如此浩繁的工程中途放弃?没有任何史料记载,也没有任何史料的事件与之相关。
洞壁上的象形文字、图案的刻印,难道不可以就是一个顽皮的劳动者休息的时候,随手的刻画?但又为何洞内岩壁、洞顶要做如此精美整齐的刻划修饰?
似乎,无论执黑执白,下到中盘都成了平手。
从建筑结构上,龙游石窟显然非同一般。
古代工匠们在龙游白垩纪(恐龙灭绝时期)的地层中,建造出具有浅埋特点的大型古地下工程洞室群。
杨志法教授带领团队通过计算机模拟科学试验发现,具有熨斗底形横截面的岩柱,比面积相同的方形柱支撑更为有力,各洞室普遍采用的斜墙结构也具有科学性。
防水排水系统,包括雕刻在边墙、独特的导水槽等非常实用。
这些发现让我们看到建造龙游石窟中所显示出的惊奇智慧,高超技艺。
日本大阪大学谷本亲伯教授,用他日式英语激动地表述着,龙游石窟是我的第二恋人。这一大规模的地下古石窟群价值无与伦比,它比埃及金字塔更难建造,所以更显珍贵。
彭春雷(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作为石窟防护工程实施者,我认为探索古人是怎样建造的,比争论石窟的用途更有意义,它的建造年代、工程结构,古人的力学理念,巧妙利用岩体的受力条件,这些对于现代人来说值得借鉴。即使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做过很多工程项目的现代人,也没有人敢做这样洞口的开挖。
好吧,如此奇异的不可移动的地下宏大建筑,能去领个证,申请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吗?我几乎逮着一个专家教授就想问这个问题。
文化旅游要传递一种科学的东西,不要神秘化,现在很多景点热衷于讲神话故事,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旅游对象自身价值的深入挖掘和研究。
对于石窟,我们的研究重点应该在为什么要在这里开凿大型地下建筑群,有哪些值得今天借鉴的技术,挖掘该区域的历史渊源,不断逼近历史的真实,连接古与今。
这需要不同专业的专家学者深入挖掘,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拨开一层层历史的尘封。
王旭东:整个区域有这么多的古地下建筑群,申报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还需要做大量研究工作,不能仅靠猜想、假说,要有足够的证据证明龙游石窟的独特性,在某一历史时期代表了当时时代的最高水平,见证了消逝的历史,让证据说话,这条道路还很漫长。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二个基本原则,真实性、完整性,千万不能画蛇添足,做一些影响石窟真实性完整性的事情。
谷本亲伯(日本大阪大学工学研究科教授):我们希望能尽快将龙游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虽然实现这一目标很不容易,但我们仍将全力以赴。
王思敬:大家都很关心申遗问题,这是一个严肃的事情,目标制定得很高,但也很好。如果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来研究,需要认真地进一步做些工作,一是要论证其历史、文化价值,对社会发展的价值;二是保护,如果是世界性文化遗产,需要非常大的投入、现代化的技术,成百上千年地长期保护下去,如果只是作为一个景点,主要是安全方面保护,这两方面要同时朝前走。
围棋的胜负是慢慢积累的,一步棋对胜负的作用往往没那么大,取胜更多得靠硬碰硬的手段。显然,无论是有关石窟的学术探究,抑或是现场的科学探测,都是一场石窟的自我对弈,也是一种修行和探索也说不定。
人就是这样,你的眼光在哪里,你的选点就在哪一带,算来算去,一个是消除失误,另一个就是在所谓的勇气与想象等等情绪之间回环。
有关龙游石窟的布局,说白了是摆形势,我以为非常漂亮。
落子与定位清晰,不但自身名声大噪,龙游,也随之名声大振。中盘,也就是杀棋的时候,思路仍然清晰,而类似本次研讨,目标更加精准。
既然精彩纷呈,那么让它再持续一下又何妨。千年时光,与地球而言,仍是瞬间,等到官子时分,拨云见日,定显另一亮丽风景。
有人说,灵魂,正聚集在你的对手身上。其实,自己亦是对手,对手亦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