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刘晓弘:四十年保护传承临县大唢呐的圆梦之旅

刘晓弘:四十年保护传承临县大唢呐的圆梦之旅

阅读量:3878969 2019-10-28


吕梁黄河民间艺术有限公司(小编微信:813301522)
《临县大唢呐》        临县大唢呐粗犷豪放、高亢嘹亮数千年活跃在以临县为中心区域的晋陕两地,现年52岁的刘晓弘从小痴迷大唢呐,少小学艺、青年从艺、中年传艺,从县文化馆到乡镇文化站40年如一日矢志不移,深植工匠精神,饱含敬业情怀,背负着临县大唢呐保护传承和弘扬发展的梦想,他在潜心从艺的道路上走的艰辛而坚定。十八大、十九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中国梦”和文化遗产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他学思践悟找到了圆梦支点。创办培训基地,为爱好者学有所教圆梦;进军高端演出,为民间艺术走出大山圆梦;申报国家非遗,为民艺提档升级圆梦;一赢带动多赢,为坚定大唢呐文化自信圆梦。在短短几年里,在 “唢呐王”刘晓弘的倾心倾力倾情的推动下,文化站工作生机勃勃受到省政府表彰,临县大唢呐培训活动中心渐入佳境,培养专业人才200余人、辐射带动直接从业人员3000余人,黄河大唢呐艺术团组织大型演出活动400余场次,捧回了“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演奏奖”等重量级奖项,临县大唢呐项目登录国级非遗名录,刘晓弘成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创了临县大唢呐保护传承新境界。

创建培训基地,圆民间艺术人才成长梦
富有艺术天赋的刘晓弘从小痴迷大唢呐,学生时期就拜“晋西唢呐第一家”张才清为师学艺,得益于年少成名,他被破格招录进入县文化馆,专事大唢呐艺术研习教辅,从此他与大唢呐相伴相生,大唢呐成为他的第二生命。他的成长经历中,感受最深的是:一者,学艺难,学绝技难,师傅的传道受业解惑最重要;二者,发现好苗子难,聚拢专业人才难。这些问题需要创办专业基地来化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创办专门艺术培训教育基地成为他越来越强烈的艺术梦想。
40年从业历程中,刘晓弘亲历过一鸣惊人众星捧月的荣耀,体验过“有花无人赏”的无奈,产生过行业自轻自贱的感慨。特别是跨入2000年以来,大唢呐从业队伍青黄不接,现场演奏面目全非,甚至面目狰狞。因为大唢呐艺术水准高,相对难学难用,还费气,从业队伍放弃传统优势,长期走简单化、庸俗化的路子,传统的大唢呐几乎清一色成了小唢呐,配套的号筒、疙瘩锣更是退出了舞台,大唢呐黄河黄土的韵味消失了,老曲牌几乎失传了,传统大唢呐乐种濒临灭绝境地。如果不及时进行抢救性保护,传承千年的艺术行将消失。他深切感受到,靠一己之力任凭吹破嗓子磨破嘴,都无力回天,创办培训基地,才能留住艺术、留住人才。
经多方呼吁,争取支持资助,2011年临县大唢呐培训活动中心成立,租赁了专门场地,置办了专业乐器和设备,聘请专兼职老师,印制了自编的教材,另外购置了相关的专业教材。

长期生活在农村,他深知大唢呐行当生存不易,靠手艺养活家口经常紧紧巴巴,一旦参加培训专门学艺,就没有时间参加演出赚生活费。想到这一点,他定了三条:一是免费招生,让学艺的人没负担;二是补贴传艺,每天补助100元生活费,有利于安心学习;三是不分地域,不设门槛只要乐意学习一律欢迎。
培训对象为从事唢呐的民间人士。培训中心不光培训吹唢呐,还讲国学、讲礼仪、教乐谱,自己为主讲,另外邀请各级各类名家和专家授课。每期培训长达4个月的培训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临县是一个深度贫困县,来源于政府的补贴杯水车薪,大部分的费用要靠刘晓弘四处化缘。
在刘晓弘的组织引领下,临县大唢呐培训活动中心把寻访记录、山野搜集大唢呐老曲古调作为一项采风活动内容,翻山越岭走村入户拜访老艺人,录制并记录老曲古调百余首。这一活动,既完成了国家号召的民族文化纪录工程,又培养了大唢呐从艺者的寻根情怀。

       临县大唢呐培训活动中心成立以来,通过招生、传习、展演,逆转了传统大唢呐每况愈下的窘境,使其恢复保持了传统的民俗器乐。到目前为止,共培训1000余人次,总耗资200万元。培养传统大唢呐精英168名,省级传承人1名,市级传承人1名;推出传统曲目《五连套》、《娶亲》、《化道子》等20多个演奏曲目。
借力高端展演,圆民间艺术走出大山梦
长期以来,临县大唢呐是不能当大雅之堂的纯民间活动器乐。刘晓弘认为,京剧源于民间因进入宫廷而身价百倍成为响当当的国粹,不等高台则声名不远,要大力弘扬临县大唢呐艺术,借助高端平台展示并传播是不二的路径。
刘晓弘依托自身高超的演奏本领,兼有临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工作参加市级调研机会,把大唢呐带上市级层面的舞台,如何突破省级层面、国家级层面成为他强烈的梦想渴望。


在临县大唢呐培训活动中心成立的同时,他促成组建了临县黄河大唢呐艺术团。艺术团的定位是:以大唢呐培训活动中心为班底,努力生产高层次、高品位作品,努力把临县大唢呐推上高端舞台。
2011年以来,刘晓弘带着专职演员和一批批学员,多次参加各级各类展演比赛,累计400余场次。参加中国第十届艺术节民族器乐民间乐种展演获“二等奖”,获山西省第二届民间艺术节“演奏二等奖”,获山西电视台《黄河春晚》吕梁赛区一等奖;
2013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民族器乐民间乐种展演在在山东举行,全国50多家单位参加,从初赛、复赛到决赛高手如林竞争激烈,刘晓弘领衔的演出阵容以大唢呐乐器独特、黄土地风格鲜明、音乐雄浑苍凉厚重而引人注目,赢得了专家评委和观众的好评,获得演奏二等奖,为吕梁、山西夺得了文化部举办的民族器乐民间乐种比赛的第一个奖项。
2013年,刘晓弘领衔的艺术团应邀赴台湾,参加“竹堑国乐节”,圆了刘晓弘的“同一个中国、同一杆大唢呐”的艺术人生梦,这是山西民间演奏艺术首次入台。演出中,临县大唢呐在开幕式前奏演出中一炮打红,随即在世博台湾馆进行了《狂吹猛打》专场演出,并与台湾同台演出《竹风晋韵》专场,《迎春》《闹春歌》《黄河源头》《金蛇狂舞》等节目引起轰动,多次追加表演累计演出22个节目才得以谢幕。
2015年以来,刘晓弘和他的艺术团连续三年国庆期间在家乡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黄河碛口古镇举办公益展演,向往来的游客送上民俗风情演出的同时,把临县大唢呐的乡情韵味传递到更广阔的地方。累计演出近百场,观众数万人次。这项活动已成为他的常态计划,一年接一年演下去。
精研文化内涵,圆跻身国家级非遗梦
执着痴迷于大唢呐,让刘晓弘一门心思花在了传承保护发展上,费力最多的是发掘大唢呐艺术的文化内涵,把临县大唢呐保护传承上升到国家级非遗层面。
1985年至1988年是他从艺历程中第一次系统搜集整理大唢呐古谱、古曲牌,带着借来的录音机,骑着破旧的自行车,独自一人奔走在山高沟深的大山里,慕名寻访老艺人,得到多位老艺人的指点传授,收集到大唢呐古谱、古曲牌102首,编印成铅印本《临县吹打乐》。与此同时,在众多老师傅的指点下学到不少新本领技艺大进,博采众长,反复研磨实践,他独创了“指滚音”“气冲音”“腹振音”“双指颤”等演奏绝技,极大地提升了艺术品位,著名音乐家刘建昌、景尉岗的高度评价他是“黄土地上的唢呐精灵”。1989年参与编辑《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山西卷》,让他在工作过程中学习了众多民间器乐,吸纳了丰富的文化滋养。这使他更加迫切地对临县大唢呐艺术进行系统化整理,出版专业型著作,从而让传承更有据可循、路走得更高更远。
他把每次申遗作为系统规范归纳总结临县大唢呐艺术的良好契机,次次申报都全程策划研究,从记录采访到文稿撰写都是自行完成,2006年临县大唢呐成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4年临县大唢呐申报成为唢呐艺术类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待到国家级非遗申报后,他把所有资料全盘归纳提炼,形成了《临县大唢呐》一书,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始终以工匠身份传承保护大唢呐艺术,操起大唢呐现吹现卖乐此不疲,实践演奏技巧精益求精,还经常边创新曲目,新编《过街牌》成为晋西秧歌演出中的经典曲目,大型合奏曲《抽船汉子》广为传用,编创套曲《坐吹五连套》把大唢呐演奏带上了一个新高度。
一举多赢创业,圆民间艺术造福桑梓梦
民间艺术有其生存发展的土壤,亦即人文生态。刘晓弘认为,临县大唢呐艺术要发扬光大,必须涵养人文生态从一家赢到多家赢,从而确立坚定的民间艺术自信。
在刘晓弘大力推动下,临县大唢呐从被动式微的状态中走出来,从逐渐起色形成了蓬勃发展之势。传统临县大唢呐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出独特优势,在巩固临县主阵地,强势带动了辐射周边的多个县,业务范围扩展到陕西、内蒙。由他培养的学员,成立乐队的有数十家,从业人员近千人,人们收入相对稳定,扎根发展的劲头大增。       大唢呐生产者,从停业歇业中缓过劲来,当前,从事专职生产的就有十余户,多者年收入四五十万,小户加工者收入也在五万元以上。与大唢呐配套的“号筒”“圪瘩锣”也恢复了生产。随着临县大唢呐影响范围的扩展,大唢呐销售范围随着扩大,除了当地从业者购买使用,外地人购买量了明显增加。
潜心艺术,坚定信仰;全力付出,坦然收获。扎根最基层40年传承保护临县大唢呐艺术的刘晓弘得到了普遍的社会赞誉,晋升副高级职称,吸收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获得了山西省“再就业明星”“第二届民间艺术节演奏二等奖”, “两会一节优秀工作者”以及吕梁市群众艺术展演大赛演奏一等奖、音乐设计一等奖、优秀工作者、一等功臣等一大推荣誉奖项。
艺无止境,在保护传承临县大唢呐艺术的道路上,刘晓弘走的艰辛而坚定。他的非遗保护事迹成为社会典范。为了发扬他作为榜样的力量,引导更多的人弘扬民间艺术精神,以他为原型创作的电影《黄河传人》拍摄并搬上荧幕,且获得大奖,成就了非遗传承保护路上的传奇佳话。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