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公众号” 可以订阅哦!
吕广仁是那种乍一见感觉很普通的大男孩,瘦瘦高高的样子,但笑起来腼腆中带着一种超脱于年龄的稳重。
五年来,他已经前后71次参与无偿献血,其中包括2次全血和69次成分血。除去寒暑假,他几乎每半个月就要献血一次。
近日,他又捐献了186毫升造血干细胞。一名垂危的白血病患者将因为这份异常珍贵的“礼物”,重新燃起对生命的希望。
对于自己做的这一切,他觉得“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定期献血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吕广仁今年25岁,是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长沙市中医医院骨伤科大主任辛晓春的研究生。
多年来,献血成了他人生的一大关键词。
吕广仁在家乡读高中时,班上有一名同学悄悄去县城献了血。同学的行为在他的心中留下了特别的记忆,虽然对献血不了解,但感觉这件事很有意义。
高中毕业后的暑假他去了县城,看到采血车,便毫不犹豫地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献血,因为体重过轻,那次只献了200毫升。
“第一次献血的感觉是‘真的一点也不痛’”。不久,他就读于湖南中医药大学,从此开启了“定期献血”“带朋友献血”的“换血人生”。
成为了一名医学生,吕广仁对于献血有了更多的了解。当知道全血一年只能献两次,而成分血每两周就可以献一次,他毅然选择了成分血。
“长沙只有3个地方可以采集成分血,我就定期自己乘车去长沙血液中心献血。”他说,献血已经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
“别人不理解,但我知道我在做一件帮助人的事”
记者看到,血液中心发放给他的无偿献血证可以摆满一桌子。
有些同学对于他这种执着的行为不理解,甚至会问到:“献血会上瘾吗?”吕广仁淡淡一笑。
“别人不理解献血这件事,会这样想很正常,现在长沙献血最多的200多次。身为医学生,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过生命垂危等待用血的焦急心情,但是临床上这样的病人也很常见,目前全国血库的情况并不乐观,比较紧缺,我只是希望能够帮助到别人。”吕广仁说。
慢慢地,了解他的同学多了起来,在他的影响下班上参与献血的同学就有十几名。
“能够配型成功而帮助别人,觉得很幸运”
2016年8月,吕广仁在献血过程中无意间了解到可以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10月1日,吕广仁完成了血液样本入库。
据了解,目前全国有260万余人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其中湖南省15万人。捐献的前提是配型成功,而配型成功的比例是几十万分之一甚至几百万分之一。截至2019年9月30日,全国捐献造血干细胞成功仅有8958例。
7月16日,吕广仁正在教室上课,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
电话来自中华骨髓库湖南分库的工作人员,告知他与一位白血病患者的骨髓配型成功,问他是否愿意捐献。
“有点难以置信,有点激动,觉得自己好幸运。”下课后,吕广仁再次回电进行确认,接电话的是湖南分库管理中心的谭老师,吕广仁很坚定地告诉她捐献的意愿。
两次确认愿意捐献后,吕广仁便在捐献医院湘雅三医院开始了体检、高分辨配型、打动员剂、穿刺捐献的过程,前后历时将近一周。
“打动员剂的时候会有一些不舒服,个别人会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但是吕广仁表现得很勇敢,没有一丝动摇,非常难能可贵。”管理中心的谭老师说。
谭老师告诉吕广仁,与他配型成功的是一名成年的白血病患者,不出意外的话,进行骨髓移植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就可以康复。
“捐献造血干细胞并不会对捐献者带来身体损害,但是对患者来说,却给了他一个获得新生的机会。”谭老师说。
10月14日早上5点多,吕广仁打了最后一针动员剂,8点钟左右两臂扎了留置针,开始穿刺机采,吕广仁回忆说“穿刺有一点点痛,但是我觉得可以忍受。”
靠谱的班长和有爱心的医学生 在生活中,吕广仁也是一位有口皆碑的好班长。谈及他的为人,同学们给出的评价是“靠谱好青年”“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广大、仁爱,播撒温暖,传递真情,给他人带来希望和光明!”
作为班长,他对班级工作非常负责,对同学们很友好,总是尽己所能给予帮助。
提及“爱徒”,辛晓春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他非常欣赏这个踏实稳重的北方男孩,在他的眼里,吕广仁不仅学习优秀,并且为人热情,对待病人态度温和,非常有耐心。
听说吕广仁要去捐献造血干细胞,曾关心地问他需要什么帮助?没有家人在身边,是否需要人陪同?吕广仁淡淡一笑:“只需要请几天假,其余的捐献医院都安排好了。”
看出老师的担心,小伙子还安慰他:“别看我瘦,我每天都锻炼身体,您放心吧。”
规培医院长沙市中医医院负责研究生工作的老师、学员党支部书记余艳明对于这个大男孩的义举非常感动。
她说,吕广仁献血已达两万多毫升,相当于四五个成年人全身的血量。“他的爱心捐助,让垂危的生命重燃希望之光,很令人感动,这种行为很值得我们点赞和学习。”
为吕广仁同学点赞!
来源:潇湘晨报
记者 刘双 通讯员 朱锡燕 粟青梅
在看点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