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一座桥,一个故事(二)—— 钱塘江大桥背后的故事

一座桥,一个故事(二)—— 钱塘江大桥背后的故事

阅读量:3889027 2019-10-28


一座桥,一个故事,桥梁背后的故事。上次我们挖掘了我国古代第一桥赵州桥的背后故事,今天我们就探索下中国近代第一桥钱塘江大桥背后的故事。
钱塘江大桥,又名钱江一桥,是中国浙江省杭州市境的一座跨钱塘江双层桁架梁桥,位于西湖之南,六和塔附近钱塘江上,由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始建于1934年8月8日;分别于1937年9月26日和11月17日铁路桥、公路桥建成通车;于1937年12月23日为阻断侵华日军南下而炸毁;于1948年5月成功修复。于2006年5月25日被列为中国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个人有多大的勇气敢于重头再来,特别是当你完成了一件世界级的艺术品之后,再亲手将它毁掉。如果作家爱文字如同爱自己的孩子一样,那么艺术家也一定将自己的艺术品当做自己的爱人去珍惜。钱塘江乃著名的险恶之江,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其水势不仅受上游山洪暴发的影响,还受下游海潮涨落的约束,若遇台风袭击,江面常逞汹涌翻腾之势。钱塘江底的流沙厚达41米,变迁莫测,素有“钱塘江无底”之说。
因此,民间有“钱塘江上架桥——办不到”的谚语,工程技术界也认为在钱塘江上架桥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茅以升先生少年立志于桥梁事业,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现西南交通大学),后又负笈美国,于康奈尔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工学院专攻桥梁专业并获博士学位。他看到祖国江河上的钢铁大桥均为外国人所建,颇为痛心,决心为中国人争气,架设中国人自己的大桥。
于是迎难而上,慨然受命,自任桥工处处长,请在康奈尔大学同学罗英任总工程师,志在必得。
建桥光有决心还不够,更得有克服困难的信心。
建桥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选址。
由于钱塘江底的地质情况相当复杂。江底有些地方有40多米深的淤泥,下面还有厚厚的粗砂卵石,最底下的岩层又自北向南有明显倾斜。经过反复比较,建桥者们最终将桥址选在江底淤泥较薄、水势相对较缓的杭州六和塔附近的月轮山下。
建桥遇到的第二个困难是打桩。
为了使桥基稳固,需要穿越41米厚的泥沙在9个桥墩位置打入1440根木桩,木桩立于石层之上。沙层又厚又硬,打轻了下不去,打重了断桩。茅以升从浇花壶水把土冲出小洞中受到启发,采用抽江水在厚硬泥沙上冲出深洞再打桩的“射水法”,使原来一昼夜只打1根桩,提高到可以打30根桩,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
建桥遇到的第三个困难是水流湍急,难以施工。
茅以升发明了“沉箱法”,将钢筋混凝土做成的箱子口朝下沉入水中罩在江底,再用高压气挤走箱里的水,工人在箱里挖沙作业,使沉箱与木桩逐步结为一体,沉箱上再筑桥墩。
放置沉箱很不容易,开始时,一只沉箱,一会儿被江水冲向下游,一会儿被潮水顶到上游,上下乱窜。后来把3吨重的铁锚改为10吨重,沉箱问题才得以解决。
第四个困难是架设钢梁。
茅以升采用了巧妙利用自然力的“浮运法”,潮涨时用船将钢梁运至两墩之间,潮落时钢梁便落在两墩之上,省工省时,进度大大加快。

1937年12月23日,为阻止日军前进,国民党军队自行炸断钱塘江大桥。据沪杭甬铁路局统计,大桥通车至被毁仅月余里:“(过桥)机车在200辆以上,客货车在2000辆以上,军队60余万,另有辎重、物资无数”。茅以升回忆炸桥“如亲手掐死亲儿子”,并立誓:抗战必胜,此桥必复!如今,钱塘江上,钱塘江大桥早已修复,又多了二桥、三桥、四桥的陪伴,想必能不负茅老当年心愿了吧。建桥、炸桥、复桥,茅以升先生始终其事,钱塘江大桥建成于抗日烽火之中,再生于和平建设之世。
希望生于和平之世的人们,过桥不忘建桥功。
不要只把它当做一座桥,更是一种见证,记录着杭州这座城市在面临日寇侵略时,所表现出的刚毅和悲壮,一寸山河一寸血。参考资料:引自网络搜索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