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第十五届中国工业论坛】徐工之志:一家装备制造企业的家国情怀

【第十五届中国工业论坛】徐工之志:一家装备制造企业的家国情怀

阅读量:3736564 2019-10-24




时间定位在10月1日晚11点,联欢活动已经散场,余温还未散去,徐工两台高空作业车就缓缓开进了天安门广场。留给徐工的时间不多,因为第二天一早,高达18米的 “祝福祖国”主题花坛就必须完美亮相在广场上,供世界各地的游客观赏合影。
徐工必须 “争分夺秒”。

??徐工成套化设备协助组装 “祝福祖国”主题花坛
争分夺秒的前夜
在今年国庆档,一部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大片 《我和我的祖国》震撼上映,不光在票房上领跑,还刷爆了国庆档的口碑。其中,开篇第一个单元小故事 《前夜》获赞无数。
70年前,由黄渤饰演的工程师林志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以为升起来的仅仅是一块红布吗?28年革命,2000万人牺牲换来的红旗,我们能做的只有四个字,万无一失!”这不仅仅只是一句台词,在70年的风风雨雨中,这种“万无一失”的精神在新中国的每个角落,由众多中华儿女竞相上演。
而70年后,庆典结束当晚,徐工在天安门广场再一次呈现了什么是 “分秒必争” “万无一失”的精神。
据高空作业车驾驶员徐成直言透露,这次作业与以往不同,过去都是提前在广场上组装,这次因为有阅兵式和广场活动,只能先在广场附近预先 “零失误”组装,再连夜把花坛吊到平板车上, “零损耗”运到广场中心,确保极限时间内“万无一失”,挑战难度着实不小。
具体运作上,装饰人员需要站在高达21.6米、面积不到两平方米的高空作业车平台上,将各类花卉和果实的造型 “插”进花坛,因此稳定性就极为重要。任何大幅度的摇晃都会造成多余时间的浪费,影响装饰进程。
“高空作业的稳定性很重要,不能太晃动。我们可以做到在风力三四级的情况下,平台左右摆动不超过5厘米。”徐工随车起重机有限公司负责花坛项目的协调人彭磊介绍,车上还装载了无线遥控器,操作员可以 “无死角”观察到作业情况,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徐工自2012年起,便与北京天安门管理中心达成了合作关系,整整7年的合作,不仅让工程承包方钟情徐工成套化解决方案,也让天安门管理中心更加信赖项目承包方、信赖徐工产品。
项目承包组施工方相关负责人也介绍说:“国家重要活动的时候,天安门的施工每次都是徐工的产品在做,今年开始的比以往早了三个月。天安门管理中心负责人对徐工的产品比较放心,因为天安门不仅是国家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国家政治文化的重要之地,不能出半点纰漏,所以管理中心今年依然选择拥有6年合作经验的徐工高空作业车。”
比如在2016年国庆节前,徐工高空车就在天安门广场为代表着中华传统的由周总理命名的“华灯”进行清洗检修工作,2017年国庆节前,徐工成套化设备为天安门城墙检修工作服务并圆满完成天安门前巨型果篮 “丰收的果实”的搭建工作,2018年国庆节前,徐工同样完成了天安门前巨型花篮的搭建工作。2019年3月两会召开前,45台徐工高空车成功完成两会会址周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而到了2019年国庆节,面对更加紧迫的时间与严格的要求,徐工同样圆满完成了任务。就在10月2日清晨,阳光铺满天安门广场之际,以 “花果篮”为主造型的中心花坛亮相天安门广场,与长安街上的12座主题花坛一起,将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沿线点缀得分外靓丽。此次花篮组装工作仅用了7个小时,创造了天安门广场花卉布置的新纪录。
“我们一夜没睡,大家争分夺秒,就想第一时间把花坛布置好。”
累吗?不好说。自豪吗?肯定的!

以 “江苏智造”为主题的游行彩车
“深藏功与名”的彩车底盘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上,各行各业的各界人士都以直白热烈的方式庆祝着这场伟大的盛典!其中,由各省组成的彩车天团列队接受祖国检阅,成为了众多高光时刻之一,吸引了全国数亿观众的关注并引发热议。而江苏省的美丽彩车,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彩车之一,甚至人送美誉——“苏大强”。
而 “苏大强”的底盘,则是由排名中国工程机械No.1的徐工专属打造!
不光如此,彩车上还展示了徐工研发的国内首个变形机械模型,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工时,曾亲切地称之为 “钢铁螳螂”!
徐工人有多自豪?恐怕难以用语言表达。
也许有人会问,这样一台彩车底盘,制造起来很难吗?徐工人会告诉你,虽然亮相时间只有86秒,而且被包裹得严严实实,但这却是一件货真价实的 “艺术品”!
据相关资料显示,江苏彩车上装长15米,宽6米,高近10米,重20吨。最特殊的是它具有极强的运动感,因为彩车前后均有高难度的艺术表演,上方还有一个巨大的跑步机,稳定性和承重能力要求异常高。
彩车不追求速度与激情,而是必须稳定在4.2公里/每小时,模拟人的步行速度。它还要能抗7级风,抗侧倾,横向转弯稳定,线束电气功能可靠,经过500公里路试和2000公里磨合试验……关卡无数。
而作为底盘原形的汉风G7牵引车,也不是什么 “默默无名”之辈,作为徐工重卡销量最高的长途标载物流车型,它的质量早就经过市场与用户的长时间检验。更酷炫的是,汉风G7牵引车不仅在公路上游刃有余,在2018年,有着“东方达喀尔”之称的环塔拉力赛中,它征服了沙漠戈壁、沙丘河流、高温狂风等极限挑战,赢得了T4组冠军,用徐工的话说,是值得信任的“底盘特种兵”。
除了可靠与稳定,还有一点尤其值得夸赞,就是彩车底盘的 “盲开”。
是的,在全包围的彩车里,驾驶员没有正常的驾驶视野,但对驾驶要求却极为精细,不光要在东西华表之间保持96米的距离,还要经过反复的转场。怎么开?
“徐工重卡的答案是匹配360度环视系统,并用人机工程学模拟驾驶员观察视野。为了确保4.2公里/小时的精确速度并尽可能地弥合误差,底盘使用了超低速巡航系统,并以精确的计算和调整,将误差缩小到了0.1千米/每小时。”校试工段工段长刘闯就是通过车身周围的摄像头、车内显示屏以及低速巡航系统,完成了转场的平稳驾驶和天安门前的庄重检阅。
而为了应付 “突发状况”,徐工同样做了万全的准备。而设想中最糟糕的情况,莫过于在检阅途中出现熄火。怎么办?其实,每一辆彩车内部都有一群推车员,为了在万一的情况下以人力推动彩车前进。但这个 “推”也并不是人们在大街上常见的简单的推车, “为了防范这极小的概率,徐工重卡为底盘匹配了应急转向和应急制动系统,让发动机在熄火状态下,仍然能够解除驻车制动,实现正常的制动与转向。在实际验证中,制动系统响应时间0.54秒,12秒的时间内方向盘可以转动2圈,完美达到使用要求。”
据徐工透露,为了保障彩车圆满完成任务,徐工重卡校试工段工段长刘闯、班长杜文帅作为驾驶员,电气工程师范书华和总检房巍作为技术保障,全程跟踪上装匹配并进京执行任务。范书华将之形容为 “保姆式呵护”:“每天晚上都要去检查,看看老鼠和黄鼠狼有没有搞破坏。”房巍和杜文帅形成了条件反射,每次动车的第一反应就是 “听发动机和桥有没有异响,下车就立刻全面检查。”
三人的紧张是有原因的,因为彩车设计方案曾经历了三次重大变更,所以当7月5日方案确定时,距离25号的发车日期,仅有20天的时间。时间紧,任务艰巨,不外如此。“徐工设立产品、保障、质量、统筹四个专项工作组,291套图纸、146份关重件检验记录、近百份过程记录、110余份专用件图纸、1169件各种标准件和通用件整理,数千个采购件与备用件……”。
徐工人称:“如果近距离观察彩车底盘,你会发现精致的管线路布置,国内商用车上见不到的金属三通管辅以高强度的防水防尘,五年不褪色不锈蚀的精致外观……即使不懂车的人,也会认同它是一件工艺品,而不是工业品。”
热血徐工人
彩车底盘无疑是对于徐工的一次 “大考”,无论是工艺水平还是应急能力,徐工都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但以上这些并不是徐工在此次庆典中全部的 “高光时刻”。作为徐工最宝贵的财富, “徐工人”同样出现在了阅兵仪式,身披荣耀、笑逐颜开。

王民董事长
徐工王民董事长、 “世界第一吊”徐工4000吨级履带起重机设计师孙丽应邀参加阅兵观礼,新中国第一批劳模代表、徐州重型机械厂退休职工年近90岁的掌家忠作为60年代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出现在阅兵礼宾车中。
2015年,曾应邀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的徐工王民董事长,时隔四年再度应邀参加此次阅兵观礼,代表了为新中国成立70年王民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能够代表全体徐工职工到北京观礼,这是非常荣耀的事情!这也给予了全体徐工人巨大的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走过的每一条道路都是很艰辛的,但是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排除万难走到今天,所以任何人,任何困难都不会阻挡我们中国人前进的步伐。”
作为江苏省劳模代表, “世界第一吊”徐工4000吨级履带起重机的主设计师孙丽同样受邀参加了9月30日举办的国宴。作为江苏省、徐州市的三八红旗手,江苏省 “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 “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她带领团队实施的多项核心技术研究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获发明专利20项。这个在研发岗位深耕25年的徐工人,参与了无数产品的设计与创造,目睹了徐工集团乃至中国制造一步步迈入世界舞台中心。其中的艰辛与酸楚,体会尤深。
孙丽一直记得,在大学毕业、刚刚进入徐工的那一年,正赶上徐工生产出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0吨履带起重机。就在欢呼雀跃时,德国的利勃海尔却已拥有800吨的履带起重机产品。那时到利勃海尔参观的徐工人提出想拍一下生产现场,接洽人员满口答应,但是转身便小声嘀咕道:“反正你们永远做不到。”
孙丽听到了,并被深深刺痛,回来后她发誓:“绝不能让别人轻视我们,一定要让中国起重机站上世界之巅!”
以孙丽为代表的徐工人做到了,2013年,徐工4000吨级履带起重机成功完成首秀,实现了我国超大吨位履带式起重机研发制造的新突破。
“看着祖国巨大变化,心里头特别激动,我现在要年轻20年,我还能回到这厂里去干,这就是我的想法了!”现年近90岁高龄,两次受到毛主席接见的全国劳动模范掌家忠在庆典结束后激动地表示。老人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劳模代表,坐在第三乘车方队中,在摩托车队护卫下缓缓地经过天安门城楼,这无疑是最高的荣耀。

掌家忠
掌家忠早在1960年,就作为中国劳模代表受邀参加苏联国庆观礼。那时的掌家忠凭借与苏联技能大师的一次 “空气锤”竞技表演一战成名,并在以推广新技术为目的的全国巡回锻造技术比武中每战必胜, “常胜将军”的称号就此传开。
掌家忠曾说:“别人操作100次,我就操作10000次,努力做到最好,成功总会自动找上门的。”言语朴素,但鞭辟入里。
凭着这股执著与专注,建国初,掌家忠带领徐州重型机械厂的锻工小组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改进383种工具、模具和操作方法;1953年生产出徐州市第一台工作母机——35吨倾斜式冲床;1955年生产了双轮双铧犁、圆盘耙、中耕器等农业机械;1958年创造和改进116套工具模具,在1953年至1959年7年时间内,他们完成了25年7个月的工作量。为提高锻件质量,他用 “反印法”自制锻模,用 “锒块法”自制切边模等,解决了生产关键问题,成为中国二十世纪50年代的 “革新大王”,七次被评为全国劳模、先进,成为徐工发展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正如徐工自己所说,无论是掌家忠、王民,还是孙丽,他们都是 “徐工人”,而这股深厚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正是由徐工长达76载的热血与汗水锻造而来。
?
报国之心
徐工有着很强的红色基因。
从诞生之初到现在,徐工已经走过了76年的风雨历程,组建集团也已经有30年了。诞生于硝烟炮火中,在鲜血与汗水中成长,经历了无数风雨的洗礼,徐工这76年,始终与祖国共成长。“红色基因注定了我们的初心就是实业报国、为国争光。”王民这样说道。
每年一次的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画像 “换新”工作,今年正是由徐工XCT80汽车起重机完成,和往年一样,先由多名施工人员登上城楼,探身下到毛主席画像的悬挂处,从旧画像的底端固定处轻轻摘下,再用起重机将画像吊离悬挂的位置,不多时历经一年风雨的旧画像已被安稳取下。
一旁的起重机吊臂再次抬起,稳稳地钩住停放在货车上的新画像的顶端,将画像悬起,并向天安门城楼的中央靠近。整个过程,画像稳稳当当。1小时后,新绘毛主席画像被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中央,静候世人瞻仰。
这一庄重威严的画像更换仪式已经持续了53年。除此之外,天安门花篮吊装使用的起重机也无一例外的来自徐工。
“为了确保吊装工作安全顺利进行,派往北京执行任务的均是当时全球最先进的起重机产品。尤其是从2016年起,全球起重机行业首个技术平台诞生在徐工,微动性可以精确到毫米级,精细化程度如同在数十米高空拨动琴弦。”
作为大国重器的典型代表,徐工一直承载着无数的光荣与梦想。
2018年,徐工全年实现营业收入超千亿元,其中主营收入同比增长41.2%,产品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2%,利润同比增长89.9%。2019年上半年,各项指标持续稳中增长。
近20年,累计销售各类工程机械超过70万台;每25分钟就有1台起重机装配下线;中国50%和全球30%的移动起重机来自徐工。自主创新攻克多项产业化关键技术,累计研制出100多项国产首台套重大装备,产品涵盖14大门类70大品系,让世界看到徐工的 “硬实力”。研发汉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让全球见识到徐工在信息化领域的“轻功夫”……
诞生于抗日烽火、投身于国家建设、发力于改革开放,徐工从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的奠基者,到世界高端装备的制造者和全球竞争格局的打破者,始终以产业报国为己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背负共和国赋予的荣光,向世界前五前三的目标砥砺奋进。
王民曾说:“我们工程机械也是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一个道路,今后我们要在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坚定地走转型升级的道路,要把我们的徐工从世界第六到世界前五前三而努力奋斗。”
“我很自豪,我为之奋斗近半个世纪的徐工,已从默默无名的地方国企成长为中国第一、世界第六。”而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中,徐工集团共有57名员工获此殊荣。
在今年,徐工更是推出了中国红尊贵限量版成套道路机械,以国旗红打底、国旗黄点缀其中,美丽、热烈、奔放,代表着徐工的赤子之心、爱国之心与强国之心,并以此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徐工说,中国红是徐工胸怀产业报国70年的时代缩影,也是徐工对 “技术领先、用不毁”做成工艺品产品理念的竭力追求,和敢于亮剑产品、敢于向客户承诺的自信。与国同行的征程里,徐工将始终坚守实业兴国,产业报国,铸就中国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 “国家砝码”。
“70载岁月,徐工诞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成长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发力于改革开放新时代。作为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徐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路走来,意志坚定而执著,步履艰辛而稳健。”
正如王民所言:“经过几代人的励精图治,徐工,在一路跋涉、艰难探索之后,终成中国工程机械突破高技术、高品质的领军者,徐工,要力争在五年内,进入世界前三,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联系我们(新闻中心):010-68325610  010-67410611
中国工业新闻网:010-67410655
中国工业报改版读者调查现已上线,一键扫描二维码填写读者调查问卷,把您对《中国工业报》的意见和期望告诉我们,还有机会参与抽奖。



?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